韓國最近舉行新的總統選舉,選完的隔天新總統馬上宣誓就職,速度之快大概打破世界紀錄,夷考這一次的韓國選舉,起因是原總統尹錫悅因發布戒嚴,導致政局動盪,最後被憲法法庭彈劾而被罷免。對於這次尹錫悅被罷免,後續有可能還要吃上內亂罪的官司,很多人都以大韓民國總統的宿命看待。因為自韓國結束威權統治,實施總統制的民主憲政以來,歷任總統在任期中或任期結束後,都沒有好下場。然而從近代民主憲政思潮來看,南韓的例子恰好很適當的表現出其兩大主題,面對權力的假設及分權以限制權力。
近代民主憲政制度乃誕生於西方,在十七、八世紀,歐洲諸國因著理性主義、以及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工業革命,新興中產階級出現。這些新興階級對於當時封建專制體制下的國王,不足以保護他們的利益,甚至任意侵犯他們的利益,為保護階級利益,乃有許多思想家提出各種方案,其中就包括了「人權天賦」、「選舉的民主(主權在民)」以及「國王(政府)權力有限」。代表主權在民的民主及限制政府權力這兩者的目的都是在保障人民的「天賦人權」,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民主只能是形式上對人權的保障,而限制政府權力才是真正具有實質的保障。
韓國這一次的政治事件起因於尹錫悅想要大權獨攬,而他在議會卻是少數黨,因而想透過戒嚴以癱瘓議會,集大權於一身,所幸韓國的立法、司法體系展現了權力分立且制衡的精隨,限制了總統想要擴權的決心,甚至導致總統被彈劾、罷免的命運。
反觀台灣,目前的政局、賴清德及民進黨的作法,其實可以說完全類似韓國及尹錫悅,然而台灣的立法院雖然由在野黨掌握多數,但是卻完全無法約束賴清德;而司法部門更是配合執政者的意思,甚至執行其意志。我們雖有很好的憲法制度,但是卻完全無憲政主義的精神,寧不悲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