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美國政治舞台上演了一齣憲政危機的現實劇碼,川普政府以「鎮壓叛亂」為名,派遣國民兵及海軍陸戰隊進入加州,直接挑戰了這個自由派大本營的地方自治權。這場衝突不僅是政策分歧的體現,更是美國聯邦制本質的一場嚴峻考驗。當川普將洛杉磯動盪歸咎於「職業煽動者和叛亂分子」,並威脅逮捕加州州長紐松和洛杉磯市長巴斯時,他實際上開啟了美國政治史上罕見的中央與地方直接對抗模式。無論這場對抗如何收場,其影響都將深遠且持久。在政治文化層面,它加劇了「兩個美國」的認知,保守派與自由派不僅在政策偏好上分歧,更在「誰是合法公民」、「什麼構成叛亂」等基本問題上失去共識。
美國憲法中的「保證條款」(Guarantee Clause)規定聯邦政府有義務保證各州實行共和政體,而《叛亂法》(Insurrection Act)則授權總統在特定情況下可調動軍隊介入州事務。川普政府正是援引這些法律依據,為其軍事干預行動辯護。然而,這些法律條文的解釋空間極大,歷史上鮮少被動用,其適用標準充滿爭議。當邊境安全事務負責人霍曼公開威脅逮捕民選州長時,聯邦權力的行使已進入前所未有的激進領域。
川普採取軍事鎮壓可能激化而非緩和社會矛盾,導致抗議活動在全國範圍擴散。歷史經驗表明,從1967年底特律騷亂到1992年洛杉磯暴動,聯邦軍隊介入往往留下長期創傷。更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威脅逮捕紐松的言論已超出常規政治對抗範疇,觸及民主體制的紅線。紐松作為民主黨新世代領袖,可能因此獲得更多全國性關注,反而提升其政治資本。
當軍隊開進美國加州城市的那一刻起,某種政治禁忌已被打破。這場危機的終極教訓或許是:當民主體制內的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即使是最成熟的民主國家,也可能滑向憲政危機的邊緣。美國政治能否從這次危機中汲取教訓,重新校準聯邦與地方的權力平衡,將決定這個國家未來數十年的政治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