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中經貿角力下的台灣困境

2025年6月9日,美中兩國在倫敦蘭卡斯特宮展開新一輪經貿磋商,這場談判延續了5月日內瓦初步協議的勢頭,卻因《華爾街日報》披露的美國策略轉變而格外引人注目。據報導,川普總統授權財政部長貝森特領導的團隊,考慮放寬對中國技術與產品出口的管制,此舉被視為對中國稀土出口管制的直接回應。在這場21世紀最關鍵的經貿博弈中,稀土與半導體已成為雙方最重要的戰略籌碼,然而弔詭的是,同樣作為科技產業關鍵要素的台灣晶片,卻未能為台灣換取相應的談判優勢。賴清德政府雖積極配合美國戰略,包括台積電的技術轉移與巨額軍購,卻仍無法獲得期望中的政治回報。這種不對稱的談判地位,深刻反映了台灣在美中角力中的結構性困境。
稀土元素作為現代高科技產業與國防工業的「維他命」,其戰略價值在本次談判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大陸掌控全球約80%的稀土開採與90%的加工能力,這種近乎壟斷的地位賦予北京獨特的談判槓桿。當中國巧妙運用出口管制時,美國從電動車製造到精密導彈生產的多個關鍵產業立即感受到供應鏈震動。中國的談判策略展現出幾個鮮明特點:首先是精準打擊,針對美國產業鏈中最脆弱且難以短期替代的環節;其次是時機選擇,配合美中談判節奏施加壓力;最後是非對稱反應,以相對較小的經濟成本換取美國較大的政策讓步。
美國此次考慮放寬技術出口管制,實質上是承認了稀土武器的有效性。這種讓步不僅關乎經濟利益,更暗示美國對中國在某些領域的技術依賴已達到戰略層級。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並未直接將稀土與台灣問題掛鉤,但這種資源武器化的成功案例,無疑強化了北京在處理台灣議題上的信心。
與中國稀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佔據更加核心的地位。台積電生產全球超過90%的先進製程晶片,這種技術壟斷理應賦予台灣巨大的戰略資本。然而現實是,台灣未能將晶片優勢轉化為有效的談判籌碼,台灣半導體產業雖技術領先,但主要企業如台積電具有高度國際化與市場導向特性,難以被政府直接工具化。另外華府一方面希望確保晶片供應安全,另一方面也通過《晶片法案》等政策降低對台灣依賴。這種「既依賴又去風險」的態度,削弱了台灣的談判地位。
賴清德政府上台後,積極配合美國戰略需求,包括加速台積電海外設廠、擴大對美軍購等,但這些舉措並未換取預期中的政治回報。美國在台美貿易協定、國際參與等關鍵議題上仍保持模糊態度,顯示科技依賴未必能轉化為政治支持。台灣需要更加細膩地理解大國博弈的邏輯,在科技、經濟與政治的交匯處尋找更智慧的生存之道。賴政府若不能從這次美中稀土談判中汲取教訓,調整過於一廂情願的對美策略,恐將使台灣在日益激烈的大國競爭中陷入更為被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