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舉辦的「台海防衛兵推」匯聚美日台三國軍事精英,這場史無前例的民間高階兵推再次將台海危機推上輿論風口。當九位退役上將、八位中將在沙盤上推演兩岸軍事衝突的各種可能,我們更應冷靜思考:歷次兵推結果揭示的真正啟示不在於誰勝誰負,而在於戰爭根本沒有贏家。兩岸和平之道不在軍備競賽與武力威懾,而在於建立互信機制、重啟對話管道,以及共同構築避免戰爭的防火牆。
近年來各類台海兵推—包括美國CSIS的多次推演、解放軍的內部模擬,以及此次民間高階兵推—雖然設定條件與結果各異,但都指向幾個不容忽視的共同結論。首先,任何規模的台海軍事衝突都將造成難以承受的人道災難。CSIS 2023年推演顯示,即便是為期三週的衝突,也可能導致數千枚飛彈落入台灣本島,造成基礎設施癱瘓與重大平民傷亡。其次,經濟代價驚人。台海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節點,戰事將立即引發世界性經濟危機,兩岸多年累積的經濟成果將毀於一旦。最重要的是,所有兵推都證明軍事解決方案存在不可控的升級風險,局部衝突極可能演變為區域甚至全球性災難。
這些兵推結果實質上構成了「戰爭預警系統」,它們不是為了證明某種戰術的有效性,而是為了揭示戰爭本身的荒謬性。當軍事專家們在模擬中親眼見證戰爭機器的失控本質,這種專業認知理應轉化為對和平機制的積極追求。遺憾的是,當前兩岸關係卻陷入「安全困境」的惡性循環,一方增強軍備引發另一方的不安全感,進而刺激更多軍購與部署,最終形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歷史經驗表明,純軍事思維無法解決政治分歧。台海問題本質上是政治認同與國際定位的爭議,軍事手段既不能創造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也無法改變國際社會的認知框架。兩岸曾在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建立相對穩定的互動模式,當時的基礎正是經濟合作與政治對話的雙軌並行。如今兩岸貿易額仍高達每年3000億美元,人員往來在疫情前每年超過900萬人次,這種深厚的社會經濟紐帶理應成為避免衝突的「壓艙石」,而非被地緣政治所犧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