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志昌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與海洋科學學院及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合作,攜手推動台灣海陸整合的生態保育合作,本月於海科院舉辦「學術研究及教育推廣合作簽約儀式」,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正式建立三方夥伴關係,期盼結合AI與eDNA技術,跨域整合,擴大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及保育工作的深度與廣度。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廖德裕指出,中山橫跨理學院的陸域生態研究與海科院的海域專長,與以陸域生態保育為主軸的生多所形成互補。三方合作將涵蓋從山林、溪流、濕地至海洋的完整生態系統,目標是建立橫跨陸海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平台,陸海共治,推動資料庫共享、瀕危物種保育、氣候變遷下的生態調適策略,以及環境教育與人才培育等工作,擴展台灣生態保育視野。
廖德裕進一步表示,「陸上的一切終將流入大海」,生態保育不能切割海陸,而應整體思考。他分享自己從魚類研究擴展到利用eDNA技術分析海鷗食物來源的經驗,也提到未來可與生多所的鳥聲AI辨識技術結合,進行跨環境監測。透過中山新建的「新海研三號」研究船,雙方將能進一步拓展海上聲音監測研究與教育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