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南韓總統大選變天:對台灣的警訊與民進黨的警告

2025年南韓總統大選結果出人意料卻又合情合理。在長期民怨積壓之下,執政黨國民力量敗選,反映出選民對尹錫悅政府的高度不滿。從高房價、經濟停滯到媒體自由的侵蝕,南韓人民用選票表達對執政傲慢的清算。這場政權輪替,不僅對亞洲民主政治投下一枚警鐘,更為台灣執政的民進黨,敲響了不容忽視的警訊。
回顧民進黨自2016年重新執政至今,掌握中央政權已近十年,卻逐漸從改革者淪為體制的壟斷者。本該是傾聽民意、推動改變的力量,卻在長期執政後暴露出無數治理弊病與傲慢心態。住宅政策失靈,讓年輕人買不起房、租不起家;長期對青年低薪問題迴避,卻一再高喊產業升級的空洞口號。面對勞工與教育議題,政府更時常以技術性語言包裝實質退讓,甚至犧牲基層權益,服務資本與財團。最令人憂心的是,民進黨似乎認為,只要繼續操作「抗中保台」的政治語言,就可以掩蓋內政上的全面失能。台灣民眾當然關心國安與主權,但更關心每天的生活能否穩定、房租能否負擔、孩子的教育是否公平。當民進黨將所有質疑都指為「配合中國」、「唱衰台灣」時,已經不再是民主進步,而是言論壓制。這種思維邏輯,與尹錫悅任內限制媒體、打壓言論的作法如出一轍。南韓選民選擇用選票終結這樣的傲慢,台灣選民會不會也在等待同樣的時機?
青年世代是這場警訊中最不可忽視的聲音,南韓的年輕人已經用投票告訴政府,他們不再相信政治空話與保守治理,相較之下,民進黨在2024年的台灣總統大選雖成功保住政權,卻在立委與政黨票上遭遇重挫。原因無他,青年已對民進黨失去耐性,無論是教育改革一再跳票,雙語政策粗暴推行,還是打著科技轉型旗號卻讓中南部青年繼續外流,民進黨沒有一項能夠交代得了的具體成績。年輕人的未來需要的不是標語,而是能改變生活的政策;不是「和平繁榮」的空泛承諾,而是對未來能有所想像的政治誠意。
雖然民進黨在外交上,讓台灣在國際舞台能見度上升,獲得許多民主國家的聲援與合作,但值得警惕的是,南韓此次政權輪替後,李在明並未推翻與美國的合作基礎,反倒表示將延續戰略同盟。這證明一件事:真正成熟的民主國家,即便政黨輪替,也不會讓國際信任蕩然無存。台灣當前外交政策過度個人化與政黨化,讓外界始終懷疑,一旦政黨更替,台灣是否會失去穩定性與可靠性。這不是外國的問題,而是民進黨刻意壟斷對外路線所導致的危機。南韓這場選舉提供台灣一面不容忽視的鏡子,當一個執政黨失去反省能力,把批評視為敵意,把治理當成權力分配,把選票視為擁護令狀,政權再強也會崩塌。民進黨應當正視現實,停止用國際情勢掩蓋內政無能,放下權力焦慮,真正回到政策品質與人民利益上。否則,今日的南韓,就是明日的台灣。民意可以容忍一時的過錯,但絕不會永遠容忍傲慢、失責與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