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2025年總統大選結果為亞洲民主政治投下一顆強烈震撼彈。共同民主黨的李在明成功翻轉情勢,擊敗保守派候選人,背後反映的不是單一候選人的魅力,而是選民對執政黨長期政策偏差與傲慢風格的全面反撲。對台灣而言,這次政黨輪替所揭示的政治邏輯,應成為民進黨深刻反思與調整施政方向的重要借鏡。民主最大的風險從來不是反對黨,而是執政者對現實視而不見。南韓大選已提供一堂鮮明的政治課程,台灣是否願意接受教訓,端看民進黨是否還有自我革新的政治誠意。
回顧民進黨執政近十年期間,過度專注於對外政治形象與國際關係的經營,卻相對忽視內政政策的品質與連貫性,無論是住宅、勞動、教育,甚至基本生活條件的公平性,都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敷衍。政府一方面推動高科技產業布局,另一方面卻無法解決青年低薪與產業斷層的結構問題,公宅政策目標多次下修,社會住宅實際供給與地方協調明顯落差,這些都削弱了民眾對政府治理能力的信心。
從南韓此次選舉可見,年輕選民成為左右政局的關鍵力量,李在明之所以勝出,正是因為他主動對話青年議題,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方向,而非空泛理想。台灣目前的執政團隊雖言必稱「世代正義」,但實際上對青年問題的理解過於流於表面,無論是雙語政策、教育改革還是租屋市場,都反映出政府與青年之間深刻的認知斷層,而吸引年輕人的主要訴求仍是空泛的「抗中保台」。若民進黨再不面對並誠懇修正對青年未來實質的政策,待年輕一代成為家庭與社會棟樑的階段,發現今日空泛的政策成為畫餅充飢的事實,失去的不僅是對政府的信任與支持,還有國家整體的競爭力不足。
最重要的根本問題,是制度信任的侵蝕。民進黨執政以來逐步形成對監督力量的排斥心態,對異議聲音高度敏感,甚至嘗試以政治語言遮蔽施政缺失,這種趨勢在南韓尹錫悅政府也曾出現,最終導致其完全失去政治正當性,民主體制的穩定仰賴制度公開、媒體獨立與政治問責,而非政黨壟斷與政治工程。民進黨若不正視這點,恐必重演南韓的政治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