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島孤懸於東亞大陸東海與南海之間,與大陸隔著平均達180公里的台灣海峽,在近代航海技術與貿易發達之前,不僅是一個難達之地,也無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性。
隨著航海技術的發達與中國限制貿易的國策,台灣逐漸成為海上貿易的重要據點。17世紀,武裝貿易殖民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澎湖撤守,轉進大員建立碉堡與城池,展開對台灣的殖民統治,也開啟強權爭奪台灣島的歷史。及至冷戰爆發,台灣又被編入圍堵共產勢力擴張的前線第一島鏈,牽動世界和平的興衰。
日本軍國主義在征服世界的大戰略中,是以征服滿蒙作為征服中國的前進基地;而台灣,則是南進征服東南亞與華南的基地。由此來看,不論是日本與美國,若要控制東亞,都不能失去台灣。這一戰略格局,決定了台灣在東亞和平的關鍵地位,也是蔣渭水之所以稱台灣乃世界和平第一守衛的真義。
在世界進入21世紀後,亞洲經濟崛起,新興經濟體表現驚人,全球生產重心從歐美大幅轉移到亞洲。此一經貿重心的移轉也帶動世界政治地緣的轉變,富裕後亞洲各國慢慢脫離原本的殖民地經濟體質,也在國際政治上更有行使主權的實力。歐美對於亞洲的傳統控制力日益削減,不結盟的勢力逐漸站上國際舞台,不再只是國際政治的邊緣人。這樣的權力結構轉型當然會帶來傳統大國的焦慮。美國在川普第二任期內盡管國內政治紛擾鬥爭不斷,但是卸下世界警察角色與負擔的大潮流是難以改弦易轍了。因此,各國在美國軍力與政治力後的過內與國際政治權力傳換過程是否平順,就是和平局面是否會被武裝衝突打破的關鍵了!近期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戰爭,或可看作是這類衝突的先聲。
韓國大選後,不再一面倒親美的新總統已經在昨天立即就職。東亞在美國金融霸權出現鬆動之際,勢必和中國大陸展開一場關於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大談判,以讓後撤的美軍足以維持美國本土的安全。而美中之間最敏感的難題就是台灣的地位。
站在民進黨的利益,也許一面倒的親美可以搏取最大的籌碼。但如果站在世界和平的立場,不迫使解放軍必須在維護領土完整和經濟發展的兩難間做出選擇,才是台灣的使命與利益。
1949年至今,台灣在政治上的穩定與經濟上的發展,都是在堅持不修改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有關「國家統一」的規定所奠定。只要遵憲守法,全力發展經濟,兩岸關係就可以穩定和平發展,台灣就可以確保民主體制與自由市場。此四字雖為賴總統所視為災難,卻在80年來使我國國家主權未曾動搖,世界和平也因此得以守衛,蘊涵極大的政治智慧。願賴總統深切體會蔣渭水醫師當年宏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