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最近又拿兩岸文化交流開刀,宣稱「對某集團配合中共對台統戰宣傳作為,給予最嚴厲的譴責,並依照兩岸條例相關規範進行查處」,此舉激起台灣社會的分歧對立。兩岸同屬中華文化圈,共享五千年文明積澱,文化交流不僅是歷史的必然,更是未來的必需。面對兩岸政治分歧與地緣張力,若能深化兩岸文化交流不僅能化解彼此的誤解,更能為和平發展鋪設堅實路基。若一昧打壓兩岸文化交流,只會造成社會更多對立與衝突。
大陸主辦「傳承.弘揚.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從這個會議的名稱「兩岸中華文化峰會」,主題則為「傳承.弘揚.發展」,看起來似乎很中性,主辦單位稱「中華」而不言「中國」大概也是考慮「中國」一詞的敏感性。不過碰到主張台獨的民進黨政府,碰到主張要洗滌人心的賴清德,只要有「中」,不管是「國」或「華」,不管合不合法,合不合憲,都必須清洗掉。
從歷史上看,民進黨宣稱的「台灣目前98%的其餘人口」毫無疑問的都是來自中國大陸,不管是「賴」清德或是「邱」垂正抑或是「蔡」旺庭,這三個人的「姓」就標誌著他們的祖先來自華夏大陸,這是清洗不掉的,認同自己是哪裡的人,這似乎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這也恰恰是「中華文化的具體表現」。
兩岸關係的癥結不在文化異質,而在交流不足,當我們在台南孔廟與山東曲阜共祭至聖先師,在宜蘭歌仔戲與泉州高甲戲同台獻藝時,文化早已超越意識形態的桎梏。唯有持續擴大民間交流、深化產業合作、培育青年互信,方能使文化從「共同遺產」昇華為「共同未來」。這條路雖漫長,但每一步都在書寫中華文明自我更新的史詩。
此次,「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的舉辦及相關人士的發言,無疑挑動了民進黨政權「台獨」的敏感神經,因此招來陸委會的恐嚇。至今兩岸關係走到已經沒有任何溝通的橋樑,乃至幾乎將要兵戎相向,實在是因台灣的民進黨不斷鼓吹「台獨」、去中國化的立場有以致之。 而民間知名人士願意以一己之力,做兩岸間之僅剩善意的橋樑,化解兩岸間的誤會誤解,以和平善意的溝通,避免兩岸最終的戰爭恐懼,全台灣的人民都應該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