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端午前夕,解放軍「遼寧號」航母戰鬥群穿越宮古海峽,40餘艘艦艇在台海-南海軸線展開戰備巡弋。此舉既是中國「遠海防衛」戰略的常態化實踐,更將台海推向「衝突臨界點」。當美中競逐陷入意識形態對抗的泥淖,台海和平的存續關鍵在於建立「去政治化」的風險管理機制,最好的和平策略便是以專業性對話替代戰略猜忌,以技術性協作化解安全困境。
當美中競逐從科技、貿易蔓延至意識形態領域,台海已成兩強角力的「代理人戰場」,賴清德政府高舉「依美保台」大旗,卻未意識到,真正的和平關鍵不在軍事同盟,而在兩岸務實對話。其戰略誤判將台灣推向「安全幻覺」的險境,唯有建立「去政治化」的風險管理機制,方能打破僵局。
美國對台承諾始終受其國家利益牽制。從阿富汗撤軍到烏克蘭援助的搖擺,印證外部勢力不可恃。賴政府將安全寄託於美國軍售與《台灣關係法》,卻忽略美中衝突時,台灣恐淪為「棄子」,此非危言,而是國際現實主義的必然。民進黨以「抗中保台」為名,實質關閉兩岸官方溝通渠道。當軍機繞台、海峽中線模糊化成為常態,缺乏危機熱線與信任措施,偶發衝突極易升級為全面對抗。專業性對話的真空,正加速安全困境的惡性循環。
《經濟學人》5月文章就挑明說,美國若對保衛台灣的承諾動搖,台灣或將失去自我防衛的決心;若台灣不願自保,美方也將更難伸出援手。台灣最終可能在未發一槍的情況下,逐步落入中國勢力範圍。川普雖可能在某一時刻選擇升高對抗,但也可能為避免與中國爆發核戰,默許台灣脫離掌控,甚至與中國達成實質割讓的協議。
回顧1993年「辜汪會談」建立兩岸的溝通基礎,避免戰爭爆發;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簽署23項協議,從直航到食品安全,皆證明技術性協作遠比軍事同盟更能保障和平。從農漁產品禁運到ECFA早收清單中止,兩岸經貿摩擦已衝擊基層生計。賴政府將經濟問題政治化,言必談台獨、抗中保台,使民眾成為意識形態對抗的犧牲品。賴政府若持續迴避對話,等同將台灣置於「火藥桶」之上。其實台海和平的存續關鍵,不在華盛頓的承諾,而在台灣領導人的戰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