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以「安全」為名的政治清查就是獨裁

民進黨政府近期啟動針對軍公教人員持有中國大陸證件的專案清查,首波鎖定核心軍職與公務體系,第二波更擴及公立學校教師。此舉表面上以「國家安全」為名,實質隱含多重政治意圖,一是選舉動員的意識形態操作,另一個就是製造寒蟬效應,讓公務員只能效忠民進黨,而以「安全」為名的政治清查就是獨裁,無論如何美化「國家安全」而去編製任何理由,依舊甩脫不掉民進黨獨裁政權的猙獰面具。
2024年總統選舉過後,民進黨雖延續執政,但得票率未過半,顯示社會對其兩岸路線存在分歧。透過強化「大陸威脅論」敘事,可鞏固基本盤並轉移施政爭議。此類清查行動常伴隨媒體輿論操作,將持有大陸證件與「忠誠度不足」掛鉤,形塑非黑即白的敵我意識。現行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9條雖規範公務員赴陸需申請許可,但實務上多數交流活動屬常態。此次擴大解釋「持證即違法」,恐逾越比例原則。例如大陸發行的「台灣居民居住證」本為便利台胞生活,卻被政治化為「統戰工具」,反映出賴政府對法律彈性運用的政治考量。
公立學校教師若因參與大陸學術活動而持有相關證件,可能面臨職業風險。此將導致學者避免涉足兩岸合作計畫,例如科技部補助的跨海峽研究案恐大幅減少。有不少教師因政治顧慮退出兩岸學術交流項目,這項政策更加劇了這樣的趨勢。將證件持有與「忠誠度」掛鉤,等同質疑公務員群體的職業倫理。例如消防、醫療等技術性公職人員若曾赴陸考取專業認證(如中醫師執照),可能遭汙名化。此類「獵巫」氛圍不僅打擊士氣,更削弱政府內部協作效能。
清查軍公教人員持有中國大陸證件政策背後隱含「去中國化」的長期戰略,其社會效應體現在三方面:一、族群標籤的隱性再生產。二、青年世代的認知斷裂。三、民間交流的冷卻效應。清查行動間接強化「親中=反台」的二元對立,例如早年遷台族群及其後代因家庭聯繫較常赴陸,易被貼上政治標籤。此舉加深省籍矛盾,違背台灣社會多元融合的現實。對公立學校教師的清查,影響兩岸文化傳承。
例如文史科教師若因使用大陸出版史料遭調查,將導致教學內容「自我閹割」。據《遠見》雜誌2024年民調,62%青年認為兩岸歷史連結不應被政治切割,政策顯然與民意脫節。據海基會統計,2024年兩岸婚姻登記數較2016年下降43%。台商協會亦指出,逾三成中小企業主因擔憂政治風險,暫停大陸投資計畫,導致經濟與社會層面的「脫鉤」壓力持續升高。
民進黨政府常以「民主陣營成員」自居,但此政策卻與民主價值產生矛盾,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2條保障遷徙自由,台灣地區亦將該公約內國法化。然民進黨政府對公教人員的管制,實質限制其行動自由。相較之下,美國公務員持有外國居留證僅需報備,顯見台灣規範過當。過度擴張「國安」概念,反損害政府威信。多名綠營高層子女持美國綠卡,卻未受同等檢視,凸顯標準不一,此類雙重標準易引發民眾相對剝奪感,反助長反體制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