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 盧比歐的蠢笨與惡毒 /楚何

美國務卿盧比歐日前重申,要讓中國大陸侵台的代價高於價值,才能產生嚇阻;建構嚇阻先從台灣自衛能力開始,台灣愈難被攻下,愈能爭取更多時間。盧比歐關於台海問題的言論,表面上包裝著「嚇阻戰爭」的糖衣,實質上卻是將2300萬台灣同胞推向火藥桶邊緣的危險話術。這種以「提升侵台代價」為名的戰略敘事,本質上是將台灣置於代理人戰爭前線的冷戰思維復辟,更是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粗暴踐踏。
盧比歐倡議的「台灣自衛能力建構論」,刻意忽略兩個關鍵現實:其一,台灣海峽平均寬度僅180公里,在現代導彈技術面前根本不存在傳統意義的「防禦縱深」;其二,過去二十年台灣當局已耗費超過600億美元軍購,但所謂「防衛能力」反而隨著兩岸軍力差距擴大持續弱化。這種要求台灣「武裝到牙齒」的論調,實質是將台灣綁定在永無止境的軍備競賽齒輪上——如同要求溺水者通過購買更重鐵塊來防止沉沒般荒謬。
從烏克蘭到阿富汗,美國的「安全保證」向來遵循「戰爭紅利私有化,衝突成本社會化」的運作模式。五角大樓2024年《印太戰略報告》坦承,美國對台軍售的核心考量是「維持對中國技術代差」,這種將台灣安全利益與美國軍工複合體捆綁的策略,註定導致防務政策畸變。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2023年兵推顯示,即便投入數千億美元強化台灣防務,所謂「防禦窗口期」也不會超過30天。
盧比歐話術的危險性,在於其運用「民主防衛」的倫理修辭,將地緣博弈包裝成正邪對決。這種敘事框架刻意迴避三個根本問題:第一,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的法理事實;第二,過去四十年兩岸貿易額增長800倍的融合現實;第三,美國自身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的白紙黑字承諾。通過構建「民主VS威權」的虛假對立,華盛頓企圖將兩岸和平統一扭曲為「侵略」,這種話語陷阱比航母艦隊更具破壞性。台海和平不是軍火商的期貨商品,更不應成為美國維持霸權的戰略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