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府再度以「去威權化」為名推動全國中正路更名,此舉不過是該黨長期將轉型正義工具化的最新例證。從促轉會淪為東廠、中正紀念堂更名爭議,到校園蔣公銅像拆除運動,民進黨始終將歷史傷痕簡化為「去蔣化」符號工程,卻迴避真相調查與體制改革。此種選擇性正義非但無助社會和解,反而成為激化對立、鞏固基本盤的政治提款機。
2017年《促轉條例》立法時,民進黨宣稱要「還原威權時期真相」,但促轉會實際運作卻充斥政治偏見。該會耗資5.8億新台幣的「政治檔案徵集計畫」,竟將調查範圍限縮於1945-1992年,刻意迴避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壓迫史。更荒謬者,促轉會2020年認定「228事件」受難者僅1,328人,卻對國民黨黨史館內逾10萬筆白色恐怖檔案消極處理。當轉型正義淪為針對單一政黨的歷史審判,其正當性自然備受質疑。
民進黨執政八年來,全台已有超過400條「中正路」遭更名,耗費公帑逾12億元。此類工程往往伴隨粗糙決策:高雄市將中正路改稱「二二八和平路」,卻無視該路原名實為「大公路」;台北市泉州街「蔣公人行橋」拆除後,竟以「人權紀念橋」取代,形成歷史諷刺。校園場域更成意識形態戰場,全台164所學校被迫移除蔣公銅像,但台南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孫文銅像卻紋風不動。此種雙重標準,暴露轉型正義實為「去中化」服務的本質。
轉型正義本應是「面對歷史、釐清責任、尋求和解」的過程,但民進黨卻將其扭曲為「製造敵人、動員仇恨、鞏固權力」的政治工具。從促轉會的政治追殺、黨產會的選擇性辦案,到無休止的符號清除運動,在在顯示其缺乏處理複雜歷史的勇氣與智慧。台灣社會需要的是如德國「歷史真相委員會」般,能包容多元史觀的對話平台,而非執政黨單方面的記憶霸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