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 賴清德的混亂歷史觀 / 晏揚清

 

五月八日中華民國政府首次舉辦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勝利八十周年」紀念活動,作為全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最大傷害、損失最大的中華民國而言,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原來也是中華國政府過去的傳統,只不過中華民過紀念的日子從沒有在這一天,所以才稱首次。
在台北賓館的紀念會上,賴清德高言「侵略必敗」,對著包括歐盟與英國在內的十八個國家及組織,大談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必須團結一致,反對侵略與威權擴張,他的目的當然就是希望連結「台灣」與所謂的歐美民主盟友,而將自己置於「民主同盟」的最前線。他可能希望在歷史舞台上書寫屬於他的、台灣的歷史,但是他的這種圖謀,在中國的歷史上絕對只是一個小泡沫,甚至會被釘在歷史的漢奸版上。
我們先從二戰來看,日本侵略中國史實昭昭,甚至連台灣都是它強奪而來,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以後,它更是大辣辣地進軍中國,強占民地、強掠民財、強奪民女、強徵民力,可謂壞事做絕,一九三七年終於爆發
大規模的中日戰爭。一九三九年以後中華民國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直到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納粹德國投降。在這場戰爭中,雖然中華民國加入了同盟國,而日本則是軸心國的一員,但是中日之間的戰鬥只有在中國戰場;而日本以軸心國的一員,戰場則擴大到太平洋、印度洋,是中華民國牽制住大量的日本侵略軍,挫敗其軍國主義吞華野心,最終取得反法西斯主義的勝利。
中華民國也因與同盟國合作,因此成為世界大戰的勝利國,戰後並成功地將台灣收回祖國,這都是近代世界所共同承認的歷史事實。也因為如此的事實,中華民國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與歐美國家有所不同,歐美國家訂在五月八日納粹德國投降的日子,作為紀念日;而在中國則以日本簽訂降伏文書翌日,即九月三日,作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或是以十月二十五日收復台灣,而以「台灣光復節」作為紀念。賴清德紀念「歐洲戰場勝利八十周年」,絕口不提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國、殖民台灣,完全是歷史錯亂。
中華民國政府首次舉辦的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勝利八十周年」紀念活動,可以說賴清德藉這個機會把兩岸關係隱藏入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希望藉此拉攏少數國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以粗淺的民主概念,混淆民粹與法西斯,一則顯示其台獨夢想野心,再則顯示其對歷史與對兩岸關係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