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鄭英耀近日以行政手段全面限縮兩岸教育交流,不僅引發憲政爭議,更暴露賴政府以意識形態凌駕教育專業的治理困境。此政策不僅在法律層面牴觸《憲法》第10條遷徙自由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4條「人民往來應予保障」之精神,實質上更將台灣推向「文化鎖島」的危險道路,其負面效應值得深入剖析。
鄭英耀宣稱「不鼓勵中小學、甚至大學交流只想到中國大陸」,表面上延續陸委會「健康有序交流」基調,實則透過行政裁量架空既有規範。兩岸條例從未授權教育部禁止特定地區交流,此舉已逾越法律授權範圍。更諷刺的是,政府一方面強調「維護兩岸23項協議」,另一方面卻單方面破壞教育領域互信,此種「政經分離」的雙標操作,恐將動搖ECFA等經貿協定的法理基礎。
當全球教育強調「無疆界學習」,賴政府卻將中國大陸劃為交流禁區,形同剝奪學生近四分之一世界的探索機會。暑假在即,學子可自由選擇赴美、澳遊學,唯獨對地理相鄰、文化同源的中國大陸設下鐵幕,此等差別待遇欠缺正當性。台灣高等教育面臨少子化衝擊,陸生曾是重要生源,如今禁令恐加劇大學財政危機,更阻斷兩岸青年建立同理心的管道。
賴政府聲稱「避免統戰滲透」,實則複製冷戰思維。過去三十年兩岸教育交流累積的民間互信,例如台大與北京大學的雙聯學位、中小學姊妹校互訪,均在非政治領域促進理解。如今全面禁止,反而坐實「去中國化」標籤,刺激對岸強硬回應。當北京暫停M503航路協商、收緊農產品輸入時,台灣卻在教育領域自斷溝通橋樑,此種「以對抗求安全」的策略,顯與國際社會「以對話降風險」的主流背道而馳。
大法官釋字第718號解釋明確保障「跨區域交流屬表現自由」,政府縱使基於國安考量限制,亦應符合比例原則。然而現行禁令未區分各級學校性質,例如將中小學鄉土教學交流與大學半導體研究混為一談,顯屬「一刀切」的懶政。更令人憂心的是,此政策未經立法院審議,僅憑部會行政指導推行,形同架空代議民主的監督機制。
賴政府若持續將教育領域「泛政治化」,非但無法保護下一代,反而會讓台灣學子淪為意識形態的祭品。當各國積極佈局中國市場時,台灣學子卻被剝奪理解對岸的機會,此種「鴕鳥政策」終將削弱競爭力。我們呼籲當局:立即撤銷違憲禁令,將交流主導權歸還民間,並在國會層級建立跨黨派監督機制。唯有正視兩岸歷史連結與現實利益,台灣才能在變動的東亞格局中站穩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