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中美關稅戰底氣在「三位一體」戰略優勢

瑞士中美貿易談判近日取得實質性進展,被視為兩國在緊張貿易關係中邁出重要一步。 對於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說,他堅持立場、強硬對抗美國總統川普的決定,最終獲得回報,美方也滿足了北京大部分的核心要求。但大陸有何底氣可以跟美國打關稅戰呢?中國的關稅戰底氣就源於「三位一體」戰略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虹吸效應、全鏈條產業的系統抗性、制度彈性下的資源調配效率。這種「打談雙軸並行」策略,既能在半導體領域承受三年科技封鎖,又能在農產品談判中靈活運用採購配額槓桿。相較於美國依賴金融霸權與軍事同盟的「外部化」優勢,中國的內生型實力具備更強韌性。
中國14億人口的統一市場創造獨特戰略縱深,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0兆人民幣,相當於美國市場規模的92%。這種「需求側威懾」使跨國企業難以承受「去中國化」成本,即便在25%關稅環境下,特斯拉上海廠仍維持65%產能供應本土市場。更重要的是「新型舉國體制」的調控效能,透過新能源車購置補貼、數位人民幣消費券等工具,三年內將消費對GDP貢獻率從54.3%提升至61.8%,成功構建關稅衝擊緩衝層。
中國大陸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在5G基站設備、高鐵軸承等327項關鍵領域實現進口替代。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對美加徵關稅的2500億美元商品中,72%品項已建立本土供應鏈備案。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儘管遭遇EUV光刻機禁運,但透過「成熟製程極限化」策略,中芯國際28奈米芯片良率提升至98.5%,支撐國內70%的物聯網設備需求。這種「全產業鏈防禦能力」使美國難以複製1980年代對日半導體打壓的成功模式。
未來中美經貿博弈將進入「多戰線持久戰」階段,而北京在新能源、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的提前佈局,正悄然改寫全球經貿規則的權力光譜。中國在新能源領域已形成結構性優勢,2024年光伏組件產能佔全球82%,鋰電池儲能系統成本較美國低37%。比亞迪「刀片電池」技術突破,使電動車續航里程較同級特斯拉車型多出18%,這種技術代差迫使歐美車企維持中國供應鏈合作。數位經濟方面,華為鴻蒙OS全球裝機量突破8億,搭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工業物聯網領域建立「去Windows化」生態系。科技部「揭榜掛帥」制度更激發3.2萬家專精特新企業,形成梯次化技術攻關能力。
另外3.1兆美元外匯儲備構成金融防火牆,大陸人行透過「跨境人民幣支付系統」(CIPS)將美元結算依存度從2018年的48%降至2024年的29%。人民幣原油期貨更吸收伊朗、委內瑞拉等國21%的能源交易,弱化SWIFT系統制裁威力。在關鍵資源領域,中國控制全球60%的稀土精煉產能與45%的鋰加工產能,可對美國F-35戰機與電動車產業實施「不對稱反制」。這種「金融—資源雙重槓桿」,最終能確保北京在貿易戰中始終握有議價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