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台「依附式外交」的雙重困境 / 楚何

美國自2024年大選後,對中政策出現顯著調整,最近又在關稅談判軟化態度,稅率從145%驟降至30%。反觀台灣,民進黨政府誤判「科技牌」的戰略價值,將台積電3奈米廠投資作為對美談判籌碼,卻忽略半導體過度集中引發的「荷蘭病效應」,就是當單一產業擠壓其他領域資源,反而削弱整體經貿談判彈性。美國關稅政策的轉向,本質是「現實主義計算」超越「意識形態對抗」。民進黨政府若持續將經貿戰略簡化為「抗中保台」的二元敘事,對美「依附式外交」恐使台灣淪為大國博弈下的「高科技殖民地」。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台灣對美晶片出口依存度達68%,此畸形結構使美方得以「技術轉移」與「供應鏈重組」為由,持續拖延關稅協商。賴政府一再吹噓台美關係,以為站隊美國就可以豁免於關稅戰爭之外,豈知如此軟弱奉承,正是給美國大奸商川普看破台灣必須依附美國生存的弱點與困境,對賴清德當然要予取予求,而賴清德絕不敢說「NO」。
民進黨政府將台積電定位為「護國神山」,卻在美中博弈中自陷被動。例如2024年《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時,美方要求台灣開放含萊劑美豬進口並放棄數位服務稅,作為換取「避免加徵鋼鋁關稅」的條件,此「不對稱讓利」暴露民進黨缺乏產業多元布局的致命傷。
經濟部統計顯示,2024年台灣傳統產業出口衰退12%,機械設備與紡織業者集體抗議「政府獨厚半導體」。更嚴重的是,台積電亞利桑那廠引發的「人才掏空效應」,已導致台灣本土工程師缺口達1.2萬人。過去李登輝政府推動「戒急用忍」,尚能透過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維持多元經貿路線;而今民進黨的「全盤親美」、「依附式外交」策略,卻使台灣陷入「經濟附庸化」與「安全邊緣化」的雙重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