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從選票走向權杖:賴清德的3P式民主掏空術

賴清德上任以來的施政與政治操作,愈來愈呈現出「形式民主、實質威權」的滑坡。正如《外交政策》前總編輯Moises Naim所指出的「3P獨裁者」特徵:民粹(Populism)、兩極分化(Polarization)、後真相(Post-truth),已逐漸在賴政府的執政邏輯中浮現。這些特徵讓台灣民主逐步被掏空,也使選民託付的選票,轉化為權力壟斷的正當性工具。
從用人來看,賴政府延續乃至強化民進黨「自己人治國」的慣性,重要職位由派系與側翼體系輪流進駐,決策圈成為「回音室」。多位具爭議背景的政務官重新上位,專業與公信蕩然無存,政治酬庸被制度化。這種傾向正如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所言:「當權力與真理分離,國家的政治結構將淪為操弄工具。」政策上亦充滿民粹操作。在能源議題上,一方面堅持非核理想,一方面又在電力危機前封鎖討論空間,將反對聲音抹為財團代言;在兩岸論述上,以「和平保台」為名,實則拒絕中道理性聲音,將任何異見簡化為「親中賣台」。這種情緒動員取代政策論辯的操作模式,正是Naim所揭露的民粹主義本質,不斷塑造「純粹人民」對抗「腐敗他者」的二元敘事,排除中間選項與理性折衷的可能。
而最具破壞性的,是對立法院的極化操作與輿論的戰場化。在總統尚未就職前,民進黨即啟動多起對在野立委的罷免,側翼媒體全力動員,營造「不配監督」的氛圍,這種將國會視為絆腳石的思維,不僅違背三權分立的精神,也讓政治監督機制逐步空洞。英國哲學家約翰‧彌爾早已指出,多元意見與公開辯論是民主的基石,而賴政府的政治操作,則讓忠誠反對者成為被攻擊的對象。更令人憂慮的,是後真相式的治理邏輯,選前強調透明與問責,選後卻在疫苗採購、海巡事件等公共議題上閃躲責任,動輒以「偵查不公開」、「行政保密」搪塞問政,輿論則交由親綠媒體與網軍操控,形成單一敘事與群體排他,資訊愈發不對稱,人民習慣於這種資訊操控的環境,對權力質疑的能力日漸麻痺,長期而言,將導致制度信任全面崩解。
民主的衰退從來不是一夕之間的政變,而是在一連串制度被悄悄掏空的過程中完成。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警告:「民主的極端會通向暴民統治,最終產生暴君。」當選舉被視為民主的全部,而非制度制衡的起點,當人民不再重視程序與公正,形式選舉的外衣便無法阻擋威權的實質回歸。今日的賴清德,正是在選票合法性的庇護下,掏空民主內容、壟斷國家資源、壓縮異議空間,他的執政軌跡並非孤例,而是全球民主衰退趨勢在台灣的反映。Naim的「3P模型」不是預言,而是警訊,如果我們繼續忽視對權力的監督,放任政治極化與資訊操控,所謂的「台灣模式」恐將不再是民主典範,而成為一場穿著選舉外衣的獨裁實驗。
我們曾以選票終結威權,如今卻可能用同樣的選票,迎來民主的掠奪者。沉默,不再是中立;容忍,也不等於穩定。面對正逐步滑向制度獨裁的執政機器,台灣社會若不能清醒應對,那麼真正的危機,將不再只是政黨輪替與否,而是整個民主體系的信賴崩解與治理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