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 風暴邊緣的自殘政治 /張俊明

當前國際局勢動盪,無論美中對抗、全球供應鏈重組、地緣戰略板塊劇變,台灣正處於歷史罕見的「戰略紅利」窗口期。作為地緣核心的「第一島鏈關鍵節點」,加上晶片產業優勢,原本有機會在國際關注與資源聚焦中,推動重大結構性改革、產業升級與國家治理轉型。然而,賴清德政府上任以來卻選擇將政治能量用於黨派對立與權力鞏固,在內政與外交兩線錯失戰略主導的契機,令人遺憾。而面對國際壓力升溫與經濟競爭惡化,台灣需要的是一個全方位調整的國家戰略。台積電與半導體產業雖仍具優勢,但高階技術與全球布局正面臨美中雙邊壓力,國家若無整體經濟戰略引導,產業將無法有效轉型。然而賴政府上任至今,政策主軸模糊,預算分配零碎,重大經建計畫乏善可陳。不論是綠能、交通、地方創生或產業轉型,依然停留在前朝口號與局部利益的延續,執政重心不在治理,而在布局權力與封鎖在野聲音,猶如站在風口上卻自斷羽翼,可謂是風暴邊緣的自殘。
更令人憂心的是,外交與兩岸戰略陷入「政治內化」的操作邏輯。理應團結社會、整合共識的兩岸政策,卻被當成「清算異己」的武器,只要不符合民進黨論述者,便被貼上「親中」標籤,甚至連在野黨正常監督與質疑,都遭以「影響國安」名義予以壓制,這種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執政模式,使台灣在國際上逐漸喪失戰略彈性,將自身綁死在特定陣營敘事中,不利於中小國的生存智慧。在國內的治理上,財政紀律與公共建設持續停滯,青年對未來普遍缺乏信心,住宅政策虛實難辨,勞動市場改革沒有動能,高齡社會與少子化更是無人問津,國家正進入深層結構轉型的十字路口,卻見不到一個具前瞻性與整體性的施政藍圖。相反地,行政資源多數被投入在對在野黨的打壓、側翼輿論的維穩,以及罷免攻防與立院鬥爭上,讓人民逐漸質疑,這樣的政府,究竟是在為誰執政?
政治學的基本判斷在於「真正的執政者,不應僅滿足於權力的維繫,而應以國家發展為依歸」,賴清德若繼續沉迷於政黨鬥爭與權力封鎖,而無視全球戰略變局與台灣內部經濟體質惡化的危機,那麼他的歷史定位將不再是改革者,而將成為讓台灣錯失戰略時機的關鍵推手。民主的選票託付,不是讓領導人分裂社會、壓制異見,而是為了在關鍵時刻領航國家。台灣不缺人才、不缺資源,缺的是一個真正有能力與格局引領國家走出內耗的政治領導,這是我們對賴清德政府最深切、也是最迫切的提醒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