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國科學院宣布完成全球首座釷基熔鹽反應爐的實用化測試,並實現燃料重裝技術突破,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國際關注。中美在釷技術的「龜兔賽跑」,揭示了大國競爭的深層規律:短期功利主義往往讓位於長期主義。這象徵了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核能技術的領先者,美國的技術斷層源於冷戰的戰略短視,而中國則以舉國之力與市場規模,將冷門領域轉化為「彎道超車」的支點。
中國科學院強調,這個技術是源自美國冷戰時期的解密文件,並以「龜兔賽跑」寓言比喻中美在此領域的競爭——美國曾領先卻中途放棄,而中國則以持續投入後來居上。這一事件不僅是技術突破的里程碑,更折射出大國博弈中能源戰略的深層邏輯。
釷基熔鹽堆的技術原型可追溯至1950年代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熔鹽堆實驗」(MSRE)。當時,美國為核動力飛機計畫研發了此技術,其設計具備常壓運行、高溫高效、低核廢料等優勢,甚至成功運行了四年。然而,1970年代美國政府突然終止相關研究,轉而聚焦於鈾基核能技術。
中國對釷技術的探索開始於1970年代的「728工程」,但受限於當時的工業水平,轉向輕水反應堆。直到2011年,中國科學院啟動「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TMSR)專項,整合全國科研力量攻關,才重啟這一冷門領域。中國將TMSR納入「十四五」規劃,計劃2030年建成10MW示範堆,並透過「一帶一路」向缺鈾國家推廣此技術,此舉不僅為碳中和目標提供解方,更意在重塑全球核能產業規則。而如今中國科學院取得了更加安全的核燃料技術,誰說這一場中美技術競賽,不是一場有趣的「龜兔賽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