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盈焜、羅玉女苗栗報導】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定於114年3月27日(星期四)上午10時辦理「苗栗縣道卡斯族新港社牽田祭-登錄民俗無形文化資產說明會」,假苗栗縣後龍鎮老人福利服務中心1樓A教室(苗栗縣後龍鎮中心路121-5號),現場邀請到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說明無形文化資產的登錄基準、流程以及登錄認定後相關權利義務,歡迎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傳承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
道卡斯族的傳統祭典在文獻中的紀錄有patay祭祖與牽田,最早有關「新港社牽田祭」的紀錄在距今223年前,即嘉慶4年(1799)7月11日所書立的兩筆古文書,此外分別在《新竹縣志》、伊能嘉矩、宮本延人、吳東南、洪敏麟和湯慧敏等人的調查報告中提及,對牽田祭典的描述大同小異,是屬於一種祭祖型的收穫祭。根據新港社有參加過戰後牽田的耆老表示,牽田為道卡斯族人於農作收成後所舉辦的傳統祭儀,過去舉辦時間在每年農曆7月15及8月15日,前者稱為「做旗頭」,後者稱「做旗尾」,至少各舉行3天,舉辦地點並不固定,通常於寬廣空地舉行。
文觀局長林彥甫表示,民俗文化資產的登錄向來強調民間自發、共同參與、保存傳統等特性,而非由政府或商業活動主導;民國100年(2011)苗栗縣道卡斯文化協會成立後,牽田祭均由道卡斯協會主辦,主要的參與者皆包含全社族人及社內相關社團,並廣招東社、西社族人為志工參與籌辦,顯著反映族群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且該協會的人員,幾乎都是族人,大家共同參與多年,同時也都瞭解所有儀式進行的過程,對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熟知的,並具備推動該登錄項目保存維護工作之能力與意願,希望透過這場說明會,讓大眾對於本縣無形文化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強化文化資產與在地居民的歷史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