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 好戰後果 / 傅蘭克

今年台灣大選後,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聯合記者會中,重提「今日烏克蘭,明日可能是台灣」。當時台灣大選揭曉,賴清德取得520後的統治權。兩人的聯合聲明警示意味極濃,看看烏克蘭的困境,賴清德要搞台獨,絕對會讓台灣成為烏克蘭第二。果然,賴清德上台後積極推動台獨,兩岸關係空前緊繃,持續下去,台海戰火爆發,台灣就會成為烏克蘭第二。
史托騰博格在烏克蘭戰爭積極扮演拜登助攻角色,支援烏克蘭不遺餘力,無奈力不從心。他行將卸任,終於說出內心的憂慮,指俄羅斯、伊朗、中國及朝鮮之間的交流愈來愈多,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團結。他呼籲西方應更團結。
但連北約本身,內部就出現很大分歧,成員國親美、親俄的都有,如何團結?以往法國、德國都主張以和為貴,蕭茲接任德國總理後,一改前任梅克爾遠美態度,接受美國意見積極援助烏克蘭,法國馬克宏多次倡議和平失敗,乾脆建議北約派兵參戰,一了百了,美國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北約除了一向跟俄羅斯交惡的東歐若干國家,其餘大國爭相走避,連推銷戰爭不遺餘力的史托騰博格都說北約絕無規劃要介入戰事。西方國家好戰無膽、醜態畢露,烏克蘭看在眼裡,五味雜陳。
美國在川普復出揚言喊停烏克蘭戰爭後,情勢丕變,鼓吹烏克蘭戰爭的拜登不再連任,對戰爭已顯意興闌珊。烏克蘭總統則連斯基求和姿態明顯,連攻打俄國本土,目的也在逼普丁上談判桌。
烏克蘭戰爭打了三年,烏克蘭人民流亡數百萬,國土遭摧殘,死傷狼藉。西方當初鼓吹戰爭,卻沒有一國願意介入參戰,連武器都限制在防禦不得攻打俄國領土。台灣有事,西方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恐怕要遠比對烏克蘭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