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領袖教育學院 童子賢暢談台灣產業與國際局勢

【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2024南方領袖教育學院」,力邀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主談「台灣產業與國際局勢」,以人才與教育是產業發展重要的考量做為開場,提及電力需求仍有一定考量,南部即將有2奈米晶圓廠進駐,勢必耗電,而電力即國力,不少國家開始重新考慮使用核能,值得各界再深思。
童子賢提到1950年韓戰,戰後南韓失業率相當高,許多礦工及護士遠赴德國工作,1970年代台灣曾以香蕉、蔗糖、成衣賺取外匯,1973年中東戰爭發生石油危機,1974至1979年台灣以公共投資帶動經濟成長,往後的30年,台灣與南韓在政治及經濟體質上,都走入改革之路。
他認為,產業轉型是台灣最重要的投資,以進出口帶動經濟,從2015至2023年經濟快速成長,GDP成長成績耀眼。台灣稅收結構堪稱健全,就算黃金在手,也不如產業蓬勃。童子賢亦提及2017年創新演算法,到2022年ChatGPT結合GPT3.5,對發展AI普及貢獻良多。AI將在未來十年,帶動半導體及IT產業等,台灣站在有利位置。
不過,發展AI產業必定耗電,而電力即國力,如電動車、AI晶片製造,都需大量電力供應,而以電力為主的高鐵刀能,則顯現出與柴油火車不同之處。高昂電價將使產業將陷入不利,2023年全球太陽能發電約佔5.5%,風力發電約佔7.8%,合計13.3 %,如僅考量這二種綠能發電,要達全球對無碳電力需求,努力空間極大。
目前地球暖化嚴重,不少國家開始重新考慮使用核能,例如南韓四十年前較台灣缺乏核電經驗,如今使用近30%核電,且能建造、承包外國核電廠等。所以,全球投入新能源研究競賽中,如何開發新能源的來源和方式,是值得各界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