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很基本的疾病徵兆或表現,常見如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等等,許多民眾解決疼痛的方式就是服用止痛藥,或求助於疼痛科門診進行治療。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研究中心謝郁華博士表示,除了一般人熟悉的西醫止痛,中醫師經過疼痛評估與辯證論治,能藉由針灸療程有效緩解病人疼痛,其中廣泛被使用的「電針療法」可多管齊下提高人的「痛閾」,達到止痛目的,改善生活品質。
中醫針灸治療疼痛的常用方法為電針、艾灸及火針、刺絡放血。電針治療是在刺入人體穴位的毫針上,用電針機通以微量低頻脈衝電流,並利用不同頻率的電針啟動不同中樞部位,以促使體內不同類型的腦啡肽釋放,在十五至三十分鐘內達到鎮痛效果。艾灸治療是藉由燃燒產生的溫熱加上藥物作用,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散結、祛溼除寒等功效;火針則是用火燒紅的針尖迅速刺入穴內,臨床上可用於治療虛寒、癰腫等症狀,尤其是由風寒濕引起的痛症。刺絡放血依據患者疾病需求,用針具刺入絡脈,流出適量血液,臨床上具有瀉熱、急救、止痛、消腫、鎮靜等作用。
謝郁華博士指出,其中最常使用的電針治療,最終目標在於提高人的「痛閾」;痛閾是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每個人的閾值不同,痛閾越低的人會越難以忍受疼痛,因此提高痛閾能有效解決疼痛問題。將電針用於人體局部,可以刺激組織釋放內生性鴉片,即人體自生的類鴉片止痛物質,同時也可改變體內的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等離子通道,阻斷痛覺,多管齊下達到止痛目的。
根據國際疼痛學會定義,疼痛是與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相關的不愉快主觀感受及情感體驗,包括溫度刺激引起組織損傷、化學物質或物理損傷刺激神經末梢,以及疾病造成體內管腔堵塞、缺血、缺氧、發炎反應、平滑肌痙攣等病理因素,乃至於心裡狀態不佳,都與痛覺息息相關。
謝郁華博士表示,臨床上最常見的影響痛閾值改變的原因之一,是患者因服用止痛藥,藉由藥效發揮關閉離子通道以鎮痛,卻沒想到藥效過後反而提高了身體對疼痛的敏感,降低閾值;因此謝郁華博士建議,若正在進行針灸鎮痛療法的患者認為治療有效,盡量不吃止痛藥為佳,或建議服用前要與醫師討論。
謝郁華博士將在12月3日下午1點於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4樓的花蓮慈濟醫院展位(第N802展位)進一步分享「針灸對鎮痛的治療介紹」,歡迎有興趣民前來現場了解更詳細的電針治療原理及疼痛針灸穴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