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鬆口可能恢復核電,因動搖民進黨神主牌,該黨及行政院發言人相繼否認相關單位進行規畫;但賴清德是該黨2024大位提名人,未來他說了算。擁核大將黃士修擔心蔡英文是擋路石,但大小姐已說過20245 之後(非核等能源政策)已非關她事,而且核能之為乾淨能源是世界趨勢,台灣無論誰當家都不能自外。
歐洲議會去年7月通過天然氣及核能為環境永續的「綠能」,民進黨政府置若罔聞,經濟部顧左右而言他,說「任何新的能源要在台灣使用,都必須經過民主程序選擇」。簡直不知所云。核能曾是台灣主力能源,竟然說成「新的能源」,邏輯狗屁不通。
核能列為綠能,早有跡象可循。2021年COP26期間,核能就廣獲討論與重視,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格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是COP26的貴賓,他說:「核能是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一部分,沒有辦法繞過它而達成任務。」強調核能在無碳清潔能源的貢獻上遠超人們的預期,如今仍是無碳能源佔比的四分之一。
國際能源署 (IEA)主張將核能列為綠能,並成為取代化石燃料的主要能源;事隔半年,歐洲議會即決定將核能列為永續綠能,但一併將天然氣列入,卻備受爭議。2021年11月格拉斯哥舉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將天然氣跟煤炭並列為化石燃料,《格拉斯哥氣候公約》(Glasgow Climate Pact)將「逐步減少化石燃料」寫入最終決議文。歐洲會議將天然氣列為綠能,環團當然無法接受;顯然這是烏克蘭戰役的併發症,歐洲必須藉此解決可能戰事拖延而發生的能源危機。
蔡政府廢核後聲稱發展綠能,重點放在天然氣發電。並規畫2025年天然氣發電佔電能50%,但這是一廂情願的樂觀,完全將國際發展等外在變數排除在外。姑且不論兩岸關係涉及能源供應能否順遂,去年烏克蘭戰爭,已經讓天然氣供需發生天翻地覆巨大變化。美國發動經濟制裁,要求禁止俄羅斯油氣、天然氣;俄國卻先發制人,宣布2022年4月1日起非友好國家公司應先在俄羅斯銀行開設盧布賬號,再經由此賬號支付所購買的俄羅斯天然氣。俄羅斯接著付諸行動,宣布暫停拒絕以盧布支付天然氣費用的波蘭及保加利亞供應天然氣。天然氣價格瞬間飆升。
在此背景下,核能取代天然氣的議題再度發酵。歐洲國家許多重啟或增建核能,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就算發動制裁俄國能源,對歐洲增加輸出天然氣的美國,也編列大幅預算,拯救經營不善的核電廠,希望大增核電取代油氣、火力發電。
今年郭台銘參選國民黨大位提名,曾表示重啟核四,掀起核能議題。當時民意已傾向支持核電,國際趨勢更認為核能是強力、可靠、無碳排放的清潔能源。賴清德考慮重啟核電,何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