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很感恩,師父說法,弟子有心,作詞、譜曲,把《法華經》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呈現,濃縮著「法華」精髓,讓人可以跟著韻律在舞臺上演繹佛法。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足跡走過苦行林,拜訪了不少的苦行人,他在洞窟裡靜坐修行,體悟到這樣的苦行方式無法找出真理,於是再尋他法。
佛陀來到一棵樹下靜坐,當黎明即將來臨前,天上還有星星,他在靜默中緩緩睜開眼睛,眼光與遠方的一點星光交會,突然之間,他的心完全都明亮了起來,好像與宇宙合成一體——就在那一刻,佛陀徹悟人間真諦。
道理在哪裡?在佛的心、腦世界裡,看不到、摸不著,卻源源湧出,可以滋潤眾生心地,於是他開始對眾宣說宇宙人間的道理,「大徹大悟大聖尊」就是形容他。
一生無量,回饋佛陀故鄉
為了呈現兩千五多年前,佛陀講述《法華經》的時空,經藏演繹團隊邀請專業人士前往印度王舍城,拍攝佛陀出生、成道、說法的地方。我們看到現在王舍城當地的情景,是那樣的貧窮,影片中出現一個骨瘦如柴卻挺著大肚子的小男孩,「為何孩子會長成這樣?他人在哪裡?」一念心起,我決定要找他。
很感恩,當地有個種子是上海慈濟人邱玉芬的朋友,叫做世國,他看著影片畫面,一個個村莊去尋找,終於找到那個孩子。因為這個小男孩,慈濟在當地的貧窮、教育、生活援助,從此啟動。
凡事都有一個起因,這個起因,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期待這個孩子在慈濟的幫助下,能改善生活環境、接受完整的教育,回歸正常且健康的人生;更期待不久的將來,他長大後能走入社會,幫助自己的故鄉。
既然有因緣走入佛陀的故鄉,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幫助這一片大地上所缺乏的:如何供應乾淨的水源?需要鑿井、開井;如何幫他們蓋起學校?先供應簡易型校舍,之後再跟當地政府等單位溝通,要有完整的規畫設計,隨著村、鄉、市等規模來幫助他們建校,循序漸進栽培、教育當地的孩子。
佛陀開啟我們的知識,開啟我們的慧命延續,現在我們會合大家的愛心,發揮力量去回饋佛陀的故鄉,培養當地的孩子,改善他們的生活,這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回饋。請大家多用心。
(人間菩提20220621整理/洪淑芬)
【精舍大小事】溫故知新~世間無上的吉祥物
文/釋德清;圖/黃英喬
吉祥物在內不在外
臺北一位師姊聽說上人為眼疾所苦,又聽說奇楠木對療治眼疾有特殊功效,以一分恭敬孝順上人的心,不惜花費鉅資,用五百萬請購一方不到拳頭大小的奇楠木,以及置於白瓷罐中,一串奇楠木製成的佛珠。乘著回來精舍之便,當面呈給上人,只求上人笑納。
上人接過這方顏色暗濁的奇楠木,看著師姊虔誠期待的眼神,嘆了一口氣說:「這方奇楠木在我手掌中,一、二、三、四、五,不出五個手指頭大小。妳要是把這五百萬交給我,一個家庭一萬元,就有五百戶家庭可以得救了!」接著,對師姊說起一則佛典故事。
在耆闍崛山的恆河岸邊,住著一位名叫尼揵的外道修行人,他年高望重,通曉古今之事,為世人所尊敬。尼揵門下有五百位弟子,跟著他修行。一天,弟子們相約討論各國的吉祥物,談來說去,都不離開真珠瑪瑙等世俗人所執著的吉祥物。大家認為這些有形的吉祥物,只能供人觀賞寶愛,還不夠究竟。
觀機逗教,說真實法
這五百位弟子一起來向師父請益:真正對人間有益的吉祥物為何?與人生命有關的真理何在?尼揵想了一下說:「創教以來還不曾見過這樣的吉祥物!」其中有位弟子說:「聽說釋迦族的悉達多太子已經成佛,為大家說法,一定可以回答我們,與人的生命有關的問題!」
於是,尼揵帶著門下五百位弟子,跋山涉水,來到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禮見佛陀後,開門見山就問:何謂吉祥物?
佛陀微微一笑,慈示大眾說:「吉祥物不遠求,其實人人本具。都不離開五戒、十善、六波羅蜜;心淨世界淨、心香國土香。這都與人人的慧命緊緊相關。」
上人說完故事,向師姊開示道:「妳的孝心我知道,花這麼多錢供養我一人,不如幫助師父助學培養人才,要栽培出世界級可用的優秀人才。」師姊感恩上人慈示,允諾再捐出五百萬,協助上人辦理助學志業,用自己內心愛的吉祥物,虔誠供養上人。(二○一二年十月九日)
【靜思在人間】收據上的答案
文/紀淑貞;圖/張營昌
「這是什麼成績啊!你到底想要念哪裡?」
砰!門被狠狠地用力關上。
「又是看電視,每天回來就是看電視。你要是能像你們班長,將自己的時間安排……」
又是「砰!」的一聲。
「你去哪裡?我話還沒講完,你給我回來……」
哥哥是高二生,從七點早自習到晚自習下課,已是晚上九點了。繁重的課業,把他壓得快喘不過氣來,回到家中把書包隨手一丟、癱坐在沙發上,呆滯地緊盯著電視螢幕。
我知道哥哥只想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思緒可以放空,讓壓力適度放鬆。但媽媽又發飆了,我還是只能將耳機戴上,把音樂開到最大聲,躲進自己的世界,遠離這紛亂戰場。
~~~
「我的寶貝寶貝,給你一點甜甜……捏捏你的小臉,讓你喜歡整個明天……哇啦啦啦啦啦,我的寶貝,倦的時候有個人陪……」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已是五年前,那時媽媽、哥哥和我躲在棉被裡一起比賽,「誰是誰的寶貝要唱得最大聲哦!」我跟哥哥都對著媽媽用力唱,而媽媽卻輕聲對著我和哥哥唱,但我知道媽媽是愛我們的。
現在呢?媽媽還愛我們嗎?
那天師姑到家裡收功德款、跟媽媽閒聊,事後媽媽卻手拿著收據直視許久,再慎重地夾放在帳冊內。
「晚餐吃了嗎?」第一次看見媽媽神情緊張地試探著。
卡!地一聲,哥哥雖然沒回話,但門是輕輕關上的。
「會餓嗎?要吃點東西嗎?」
哥哥面無表情地回應著:「不用了。」
我吐了長長的一口氣,今天終於有平靜的空氣能大口呼吸了。轉頭卻又看見媽媽拿起那張收據,若有所思地靜靜呆坐著。
漸漸地爭執少了、互動多了,彼此距離也更近了。媽媽的態度從僵硬的詢問口吻,轉而主動為九點回到家的我們做些小點心;她也會捺下性子坐下來聽我們說話,但總還會出現--「該去唸書了!」
近來,她常會與我們分享生活上的任何趣事,更是喜歡找我們陪她散步,追問我們今天快樂嗎?現在我可以很肯定媽媽是愛我們的,但我們一直都更愛她。
一年來,一直猜不透是什麼力量,讓專制霸道的媽媽能有這般的改變?終於,我在那張收據上的《靜思語》找到了答案:「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心」。
證嚴上人《四十二章經講述》─愛欲
人本來和佛陀有同樣的智慧,但佛是佛,人是人,人和佛就是不同。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而我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怎麼能說與佛相同呢?當然不同。不同在哪裡?人有欲與愛。
「欲愛」是三界共有,最重的是在欲界。「愛欲」分為上、中、下品。下品,就是「愛欲」較輕的;愛欲若輕,善念就高,因為愛就是貪。貪欲愈重,善業愈少;貪心大,布施的心就低。下品愛欲的人欲心低、善心多,就感生在天堂。
中品愛欲,為善的心既不是很大,也不是慳貪不捨,所以就再生人間。若愛欲很重,就是上品愛欲,要下墮地獄。三途之中,以貪欲為準;貪愈多,欲愈大,下墮的機會就愈多。貪欲若薄,善念較厚,上升的機會就很大。
愛欲是學道最大的障礙,人間是五趣雜居,是賢聖跟愚凡摻在一起,有聖人、賢人,也有愚鈍的人。學佛,就是要學如何斷除上品愛欲。佛陀的教法時時警惕我們,欲愛若斷,才能培養出慈悲的心、智慧的念;若沒有斷欲去愛,慈悲智慧的心念就會被埋沒。減一分善就增一分禍,減一分智慧就多一分愚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