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清區專刊】當先鋒猛將 唱響重頭戲 ——武清區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

早春時節,雍陽大地春風吐綠,草木初萌。
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8年來,武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搶抓戰略機遇「乘風而起」,謀創新、打基礎、尋突破,舉全區之力為這個肇啟於春天的時代命題寫下鮮明的「武清註腳」。
春華秋實,歲物豐成。武清爭當協同發展先行示範區,在產業、交通、生態、民生等多個領域取得明顯成效,在服務和融入「大棋局」中展現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京津明珠、幸福武清」的名片更加耀眼奪目。

 打造產業和人才「窪地」 牽住協同發展牛鼻子
去年年底,天津地鐵6號線二期開通運營。這條線路的亮點之一就是全自動駕駛,列車從啟動、加速、轉彎到停站開車門,不需要列車員進行任何操作。而提供這項智慧技術服務的,就是位於武清開發區的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
2009年,交控技術裝備的母公司——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該公司主要從事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研發、關鍵設備研製、系統集成以及維保維護等相關業務,公司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列車控制系統打破了地鐵列車信號控制系統一直被國外壟斷的局面。隨著不斷發展壯大,位於北京市豐台區的辦公場所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公司負責人將目光投向了距離北京只有一個多小時車程的武清區。2017年8月,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生產板塊轉移至武清,投資10億元註冊成立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2019年正式投產。項目全部建成後,預計年產值可達100億元。
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超說:「選擇來武清是正確的決定,這裡不僅交通便利,而且軌道交通產業聚集,發展空間大。目前,公司產品已經應用在包括天津在內的29個城市、50多條軌道交通線路以及朔黃線重載鐵路,發展勢頭越來越好。」
吸引產業時瞄準「巨型航母」,依托鐵科院、北交控等龍頭企業,武清全力打造智能軌道交通產業基地,目前已聚集160余家上下游企業,實現了牽引傳動系統、制動系統、通信信號系統調試檢測及具備完整研發生產能力的智能軌道交通產業生態。
產業一體化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武清緊緊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以「一區五園」為依托精準打造高端產業承接平台,五年引進北京項目2276個,一批央企國企二三級總部整建制落戶。
碧桐引得金鳳來。借京津冀協同發展「東風」,武清不僅吸引了一批高質量企業落戶投產,同時也靠項目、靠發展、靠環境留住了一批高層次人才。
位於武清開發區的天津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心員工中25%為博士和博士後,碩士研究生占比達到60%。企業負責人陶洪臣告訴記者,公司致力於干細胞的規模化培養,因此技術人才是公司發展的關鍵。正是因為武清在人才政策方面的全方位支持,以及在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務,才讓他們能夠安心研發,現在公司很多員工都成了新「武清人」。
近年來,武清深入推進區域人才一體化,引進「海河英才」5.7萬餘人。2021年,武清區出台了《武清區構建人才全面發展生態的若干措施》,設立了總規模不少於10億元的人才產業引導基金,推動人才生態與產業生態深度融合,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做強環境優勢 下好協同發展先手棋
自去年11月16日起,鐵路部門在京津城際鐵路推出30日定期票、20次計次票兩種新型票制產品。這一舉措,讓京津兩地通勤乘客的「雙城生活」更加便捷。
朱玲玲夫婦在北京一家金融機構工作,2016年她們把家安在了距離城際武清站步行僅10分鐘路程的小區,每天乘坐高鐵上下班。朱玲玲說:「坐城際到北京南站,再換乘地鐵4號線可以直接到達公司,每天通勤時間只需40多分鐘,非常方便。」
在城際武清站,總能看到熙熙攘攘往返於北京、武清兩地的人們。據瞭解,城際武清站日均發送旅客由2008年的日均366人增加至目前的1萬餘人,經停列車也由8對增至23對,京津城際在武清實現「公交化」班次,京津兩大直轄市的同城效應得到進一步彰顯。
此外,武清立足強化京津冀現代化交通體系節點的目標定位,推動「軌道上的京津冀」取得了重要進展。隨著通武廊市域郊鐵路成功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今年天津段津武線將力爭率先開工,向南打通天津地鐵線路,向北接駁北京軌道交通,武清再添一條連通京津的大動脈和拉動區域發展的新引擎。
看得見的是腳下的一條條路網,看不見的是愈發緊密的聯繫。武清區發改委副主任董偉說:「交通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一環。武清持續推進京津冀三地交通互聯互通,高標準編製武清綜合交通體系規劃,開放便捷的交通環境讓武清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更具吸引力。」
交通先行,讓武清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佔得主動;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讓武清成為真正的「風水寶地」。
古稱幽燕的京津冀地區地緣相接、山河相連、空氣相通。為守護共同的藍天綠水,近年來,武清著力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持續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讓大綠大美盡染雍陽大地。
初春時節,一大批北歸候鳥回到了位於武清東部的大黃堡濕地,為雍陽大地帶來了春的訊息。而就在幾年前,這裡還被連片的違法建築和污染企業侵蝕。
為盡快恢復濕地生態,武清標本兼治、重拳出擊,完成核心區、緩衝區70.47平方公里違建拆除和生態修復工作,興建了總長55公里的綠色圍網並實現全封閉管理,大黃堡濕地重現「蘆葦叢叢、碧水潺潺、鳥兒翱翔」的秀美風光,成為名副其實的「京津之腎」。
近年來,武清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小棋子」融入京津冀攜手打造碧水藍天淨土的「大棋局」。
如期完成三大保衛戰主要目標任務,PM2.5年均濃度持續下降、比2016年改善44.4%,水環境綜合污染指數下降72.3%,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完成天津市首個「無煤區」建設任務,累計實施22.6萬戶農村地區煤改清潔能源以及工業鍋爐、商業散煤、農業生產用煤等專項治理,保障群眾清潔取暖。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735家,339家企業實現轉型「重生」。完成水系連通工程,年均沉降量大幅下降至4毫米。五年造林20.19萬畝,林木覆蓋率達39.3%,建成永定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翠亨路生態綠廊等一批生態精品。
「從北京到天津,天藍水綠看武清」,優質的生態環境成為武清集聚高端人才和優質項目的又一「法寶」。

釋放民生紅利 鋪就協同發展幸福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是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枝椏不斷延伸,越來越多的武清百姓共享到協同發展的豐碩成果。
談家老鋪小磨香油廠位於京杭大運河武清段河畔的大鹼廠鎮南辛莊村,自清代起就依靠傳統工藝生產香油,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2002年,村裡成立了天津東宇順油脂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銷售小磨香油,但卻因本土市場飽和,企業發展緩慢。
企業負責人朱廣宇說:「經常在新聞裡看到北京的企業落戶武清,我就想著人家能來,咱是不是也能去。」
思路一轉天地寬。協同發展的「東風」在南辛莊村化成了帶來勃勃生機的「春風」,在武清區商務局等部門的幫助下,南辛莊小磨香油開始銷往北京、河北市場。短短幾年,企業產值增長55%,產品深受京津冀地區市民歡迎。
「現在好了,跨省交易的收購、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都打通了,我們從河北等省市採購原材料,重點對接北京、河北的商超進行銷售,市場越做越大。」朱廣宇談及老鋪的新變化,難掩心中的喜悅。
除了南辛莊香油、東馬房豆腐絲等傳統特色農產品,「小兔拔拔」「小鵲登枝」等30余個武清新晉果蔬品牌也打入了京冀及周邊市場。京津冀協同發展在讓百姓「錢袋子」越來越鼓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勁動力。
除此之外,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武清瞄準協同難點、民生堵點,大力拓展三地公共服務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讓千家萬戶真切感受到協同發展帶來的實惠。
從醫療教育到社保民政,武清與京冀兩地先後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隨著一個個合作項目的落地落實,幸福感也填滿了武清百姓的心間。
在武清,就近享受名醫診療服務成為一種「新常態」。通過醫聯體遠程醫學中心,全區32家醫療機構中任何一家收治的病人,可獲得全國各學科領域1000餘名專家的遠程實時會診。區醫院、區中醫院與京津知名醫院成立兩個醫院聯盟和一個醫聯體,實現了醫療信息資源互聯互通。落戶武清的天津航醫醫院特邀北京專家坐診,填補了武清地區顱內外血管狹窄介入手術治療的技術空白。全區46家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實現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聯網直接結算,讓旅居武清的群眾看病就醫不操心、少跑腿。
在武清,一出家門口就上好學校成為一種「新現象」。目前,全區有15所學校與北京通州、河北廊坊開展教育共同體、聯盟校等交流活動,進一步共享優質課件、知名師資和教科研文章,實現了教育資源最大化利用。
在武清,異地老人安享晚年已成為一種「新潮流」。全區累計已有5所養老機構、1059張床位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養老試點,老人床位補貼跟著老人一起走,解決了過去異地養老補貼費用不能跨地區補貼的「老大難」。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協同發展的繁花已結出纍纍碩果,新時代、新徵程仍需砥礪奮進、一往無前。
武清將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繼續堅定不移抓機遇、擴優勢,在京津冀城市群大格局中找準協同發展的共振點、共贏點,始終以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的奮鬥姿態,在高質量發展新賽道上跑出「武清速度」、賽出「武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