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業「中關村」 北京擬加快人工智能、5G與農業融合

【本報綜合報導】「十四五」時期,北京將著力打造農業「中關村」,加快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力爭到202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77%。
北京市12日發佈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下稱《規劃》)提到以上內容。
《規劃》顯示,「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出台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舉措,鄉村振興總體開局良好。同時,北京市農業農村發展仍面臨著一系列新舊交織的問題和挑戰,包括農業科技優勢發揮不充分,發展質量不高,高效設施技術儲備不足,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場景不多、變革作用不明顯等。
《規劃》提到,「十四五」時期,北京市「三農」發展面臨諸多機遇,特別是以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有利於打造農業「高精尖」的北京板塊,建設智慧農業,賦能農業實現跨越發展。要著力打造農業「中關村」,聚焦現代種業、高效農業設施、智能裝備、數字農業等重點領域,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種業發展方面,《規劃》提出,要充分發揮科技與人才優勢,加快建設全國種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種業之都」。編製實施北京市種源「卡脖子」聯合攻關十年規劃,開展重要品種選育和種源「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在重要農產品種源自主可控上取得積極進展,當好種業翻身仗先頭部隊。
智慧農業發展方面,《規劃》明確,要大力推進應用場景建設,加快人工智能、5G、物聯網、北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構建全市農業農村數據資源「一張圖」。
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方面,《規劃》提到,要集聚一批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實施「揭榜掛帥」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探索成果權益分享、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評價機制,明確科技人員兼職取酬、成果作價入股等事項,加大科研成果權益分配的激勵力度。到2025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