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廈門社區】農村社區迎來地鐵年代 廈門翔安蔡厝社區將蛻變新風貌

【記者蔡叔涓廈門報導】廈門翔安是廈門新機場所在地,廈門第3條地鐵也通向翔安,而這兩個重大建設,不約而同的都和翔安蔡厝社區有關;所以,蔡厝這個之前僅是一個廈門農村社區,越來越火了,未來發展前景更被看好。
據廈門媒體介紹,蔡厝,這一個「村莊」何以如此?蔡厝有什麼底氣,何以如此?先有地鐵加持,地鐵3、4號線均經過蔡厝,為地區帶來客流量,後有翔安國際新機場(暫用名),翔安大橋、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甚至有廈門大學翔安分校等廈門重大建設(規劃中),可能都會落在蔡厝附近,因此,蔡厝的發展備受矚目。

地鐵通行後廈門市民前往蔡厝休旅更方便。

蔡厝位於廈門市翔安區,與大嶝島、金門島隔海相望,為蔡姓居住地,故名蔡厝,在蔡姓聚居的蔡厝自然村,幾乎全村都姓蔡。歷史上,金門為廈門同安轄地850餘年,金門人遷居廈門,從未間斷,喜慶或傳統節日,金、廈親朋間常有走動。據知,廈門蔡厝尊金門蔡景仁為始祖廈金兩個蔡厝村都是同安腔,在第五屆舉行的海峽論壇中,廈門蔡厝就和金門蔡厝結對認親。

地鐵開通後廈門市民方便到蔡厝玩。

走在蔡厝社區你還能看到不少古厝建築,以及有南洋特色的洋樓建築,因為以前舊年代當地也是很多人外出到南洋、金門、台灣等地打拼討生活。蔡厝村裡的蔡氏家廟,有六百餘年的歷史了,是村裡歷史最「年長」的建築,被廈門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古蹟,現在經過翻修,整理的非常好,每年都有蔡氏宗親回鄉來祭祖。

蔡厝有些文旅景點可以參觀。

蔡厝的洋樓有一種彷彿可以停滯時光的魔力,洋樓距今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歲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幾許斑駁,時光在它的身上刻下了幾絲滄桑。相傳,洋樓始建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是由著名的閩南華僑蔡石先生捐資而建的。

蔡厝的新振興樓是出外發展華僑回鄉興建的。(蔡叔涓攝)

據悉,蔡石是當時的工商界知名人士,國民黨到台灣之後,蔡石先生曾經擔任過中央委員,出於對家鄉的熱愛以及內心那股無比真摯的思鄉之情,蔡石先生從台灣寄回了一筆數額不小的錢,托人在家鄉蔡厝建造了這座洋樓。

蔡厝的蔡氏家廟是頗有特色的文物古蹟。(蔡叔涓攝)

當時的那筆錢相當於現在的八百萬元人民幣左右,所以蔡厝現在這座樓的很多材料,都是日本進口的,樓建好了,帶著閩南元素卻十分氣派,蔡石先生的族人便居住在洋樓上,大陸解放後,這裡便成了社區居民來休閒和舉辦活動和聚會的場所。

蔡厝家廟裡懸掛的匾額版是增加駐守防衛過台灣的將軍。(蔡叔涓攝)

據介紹,蔡厝社區附近還有合安堂、下許厝許氏家廟、蔡延森墓、同安早期革命活動舊址──松山小學、沙美村農民協會舊址等旅遊景點,有古宅大蒜、上官青蔥、地瓜粉粿、鱷魚嶼蠔油、沙茶麵等特產。
蔡厝還有另一張為人熟知的「名片」,就是農民畫,2011年底,廈門翔安區憑藉蔡厝的農民畫上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著名的農民畫大師梁金城就是蔡厝社區人,這位地道的農民畫家拿著畫筆當鋤頭,創作出了大批農民畫作品。


人傑地靈 英才輩出
【記者蔡叔涓廈門報導】蔡厝村是廈門翔安地區一個村社區,以前是個有歷史底蘊的村,據廈門當地媒體這樣介紹,翔安有個村莊厲害了!不僅是個名副其實的「才子村」而且是農民畫的故鄉!它就是位於翔安新店鎮的蔡厝社區。
當地是這樣十幾年五百位大學生蔡厝彙聚人文,明清時期出過知縣,民國時期蔡松才、蔡石是有名的南洋華僑領袖,2014年蔡厝是遠近聞名「狀元村」,十幾年裡出了近500位大學生,很多考上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

蔡厝十分重視孩子教育,每年都有頒發獎助學金。

蔡厝書記蔡高揚介紹,蔡厝一直很重視教育,每年都會固定發放獎助學金給學子,對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進行表彰,鼓勵其努力求學的精神,進一步促進了社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社區營造了濃厚的崇文重學氛圍。

蔡厝書記蔡高揚(中)和老人協會會長(左)及秘書(右)不分大小事全心為民服務。

此外,為進一步促進社區崇文重學氛圍,積極繼續開展助學、幫扶活動,暑假期間也為在學兒童免費開展暑期興趣班,邀請志願者為社區兒童進行課業輔導、暑期安全教育以及體育教育,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讓孩子們度過了一個快樂有意義的暑假。

社區裡有要事社區村民會一起共商。

同時,因為近年來大陸的老年人口也增加迅速,蔡厝社區對於老年居民的照顧和福利,也是他們社區治理及服務的重要部分,除認真貫徹落實關心下一代工作,深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積極開展科普教育,開展教育宣傳活動,增強青少年創新意識和提高道德素質,把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

蔡厝社區為社區老人辦健康講座。

蔡厝社區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積極提倡「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風氣,開展各種宣傳活動,例如,重陽節時,在本社區開展了關愛老人活動,為社區老人送上禮品,表達了對老人們節日的美好祝福。
每當中秋節時,在社區組織老人進行博餅活動,老人們談笑風生,其樂融融;金秋時節,為社區金婚銀婚老人舉行金婚銀婚慶典,通過各種活動,不僅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也豐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家庭和睦。


罕見「石筆塔」 樹塔百年相依伴
【記者蔡叔涓廈門報導】在廈門翔安新店鎮蔡厝村,有一個特別的景點當地人都推薦要去看一看,那就是一座罕見的「石筆塔」,一座石塔上長出一棵小榕樹,樹包塔,塔依樹,相守相依,陪伴著到海枯石爛、天荒地老。
傳說在明朝萬曆年間,尚書張文君回鄉祭祖,途徑此地發現這塊巨石狀若「毛筆」,與現今大嶝山上一塊形似硯臺的大石頭遙相呼應。於是在此將「毛筆」巨石立起成塔。因為蔡厝村民對下一代的教育十分重視,所以也希望以這個塔來激勵晚輩讀書。

翔安蔡厝附近有美麗的海濱景色。

據介紹,這座古石塔上長著一棵小榕樹,石塔滋潤小榕樹已經400多年,古塔以花崗岩塊石堡壘成實心圓錐體,下大上小不分層,尖首,底徑約3.9米、底周長11米,殘高11-12米,約為清代建築。
塔剎為一根長約1.5米的錐形石柱,柱上題刻文字數行,頂部隱沒在虯枝密葉裡;塔始建年代不詳,當地俗稱「文筆」塔,建塔目的是希望村裡子孫多出人才,金榜題名,獨佔鰲頭。
石塔上長著的小榕樹已長成參天大樹,主幹直徑約四五米,高二十多米,榕樹敞開胸懷,將石塔攬在懷裡,根繫緊緊繞住石塔週身,像網一樣團團纏住塔,相依相守,看盡春夏秋冬,幾百年就這樣相依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