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巖造像 舉世罕見的宋代雕刻瑰寶

作為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巖造像早成為泉州最有辨識度的城市名片之一,每年都引來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因高超的雕刻技藝、深刻的哲學思想表達,被視為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
在宋朝官方重道的背景下產生的老君巖造像,既是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有力見證,也是宋元時期泉州輝煌海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物證。作為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象徵,這一巨大的石造像體現了泉州港口依托農業帝國的獨特歷史文脈,也反映了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多元、活躍的文化特徵和港口的繁榮成就。
靜坐在泉州母親山上千年的老君巖,閱盡了泉州千載海絲路的繁華和滄桑,也隨著泉州海上航跡的遠拓,將中國道教文化帶向世界各地,使泉州成為道教文化重要的傳播地之一。

清源山擁有老君巖等諸多道教歷史遺跡,因此被譽為道教名山。

道教傳入泉州近兩千年
老君即太上老君,李耳,號聃,又號老子,是春秋末期卓越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東漢末道教創立後,老子被奉為道教教主。因此,認識老君巖造像,有必要先對泉州道教近兩千年的發展史有所瞭解。
道教產生於2世紀的中國,於公元3世紀(西晉太康年間)傳入泉州,並開始有道觀的創建,早在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白雲廟(元妙觀)。隨後,又興建了大批宮觀廟宇和修真巖洞,多達數百座。

老君巖石像鬚眉分明,額紋、衣褶清晰,極具神韻,生動親和。

唐、宋時是泉州道教的興盛時期,宮觀興建眾多,氣勢宏偉、藝術精緻,特別是五代時期,泉州地方統治者大力推崇道教、倡建道觀,是泉州道教發展的一大全盛時期。北宋建立,傳統文化更得到宋王朝的推崇。宋代歷代帝王,承襲道儒釋兼容,但對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建造大量的道教宮觀,重用道士、編輯道書,追封大批道教神祇。彼時泉州作為我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擁有特殊的經濟、政治、文化地位,風氣所及,道觀建築、重教信教也成一時之潮。

細節處處可見高超的雕刻水平

一千多年來,道教對泉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至今泉州許多人家的婚喪喜慶,仍襲用道教習俗,泉州音樂、戲劇等文化藝術和醫學、建築等也深受影響。
道教不僅在泉州民間影響深廣,而且伴隨著海絲的航跡遠播海外,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社會中,供奉泉州鄉土神祇的宮廟很多,眾多的宮觀不斷分爐出去,傳統的道教信仰和習俗也移植到他鄉異國,從而在海內外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泉州又是道教文化重要的傳播地之一。
千百年來,作為本土主流宗教的道教,不僅在泉州蓬勃發展,而且與儒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等多種宗教形式,在這片開放包容的土地上相融共存、和諧發展,留下了豐富多元的宗教史跡,成為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力證。

老君巖在宋朝官方重道的背景下產生

繁盛海洋貿易的見證
老君巖,根植於泉州這方道教歷史悠久、蓬勃發展的沃土,誕生於宋朝官方重道的背景下。
宋元時期,泉州港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大對外貿易的港口,海外交通發達,海外貿易興盛。船在江河湖海航行,為保證航行平安,泉州人信奉玄天上帝、三官大帝,水仙、老仙人等道教神祇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神,祈求道教諸神的庇佑。

1990年出土的老君巖石室遺物花崗石構件,專家考證為宋代遺物。

道家、儒家作為中國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薈萃的泉州,依然是主流文化。市舶司官員和泉州地方官員敬重高道,主持修建廟觀,大多親自主持或參與壇祭、祠祭、祈風、祭海、禱雨和祈求平安等活動,其中,以知府顏師魯、真德秀等人提倡最力。九日山祈風、法石真武廟祭海,是宋代泉州太守和市舶司官員利用道教的宗教活動來推動泉州港興盛的見證。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老子主張無為而治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重農抑商的傳統農本思想的束縛,在宋元泉州商業理念的交流中起到了積極的催化作用,客觀上促進了泉州對商業行為和海洋貿易的接納。」陳江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