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大雅和氣區入經藏演繹 法華會上互成就

自2011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至今已歷經十二年,2023年七月底即將在彰化體育館的《無量繹法髓頌》演繹,慈濟廣邀會眾一起來參與演繹行列。


郭儒綺醫師,2011年因參與《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而走入慈濟大家庭,因而受證慈濟委員。而2023年《無量義法髓頌》郭儒綺醫師覺得更不能缺席,雖然每天都有一百多人的看診量,她仍然把握入經藏的機會。不但如此,還邀約診所三位員工一起入經藏。只要遇到需要彩排,她都會協調排班時段,或請其他同仁來交接,讓他們可以趕上彩排時間。


黃美玲在大雅聖原中醫診所上班,院長是慈濟志工郭儒綺。有一天,慈濟志工謝佩佩來診所看診,邀約黃美玲參加經藏演繹,立即獲得院長郭繻綺的支持。


黃美玲二十幾年前就是慈濟會員了,她帶兒子報名社區兒童親子成長班、參加浴佛典禮及社區歲末祝福,她很了解慈濟為全球做了很多事。


第一次參加入經藏很感動,沒想到要彩排那麼多次,更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參加。黃美玲說,「很感恩郭醫師給我機會參加,遇有彩排時,她都安排同事來接我的班,讓我提早下班。」


姊姊黃美珠是已受證慈濟委員,原本黃美珠要邀女兒一起入經藏,女兒也允諾了。後來女兒知道阿姨(黃美玲)這麼忙,還願意入經藏,決定成就她,彩排期間,她幫忙接讀小五的小表弟下課,帶他先回自己的家,等彩排結束後,阿姨黃美玲再去接兒子。兒子很貼心對媽媽說:「媽媽妳去(彩排),我沒問題的。」


能跟大家一起入經藏,黃美玲覺得很有福報,這麼多人為了這次入經藏彩排,用心地貼地標,她很感動。彩排越來越密集,遇到晚班時,忙完家事後雖已十點多了,她仍拿起手機將聲音切小聲,抽時間練習演繹動作,免得驚動家人。


為了得到先生的支持,出門之前黃美玲就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到讓他無話可說,不能讓先生說,「你們有了慈濟,就忘了家庭!」
最初入經藏彩排時,先生有點反彈,但現在是半鼓勵、半調侃地說,「好!好!妳們都去做慈濟啦!」黃美玲剛開始對經文不熟悉,要聽節拍又要加動作,經常發生手腳不協調,先生就會在一邊糾正她,「妳都同手同腳。」


有時晚餐後,黃美玲就來到姊姊家,有哪一個動作不會,請姊姊教她。美珠就拿出筆記本,一段一段教她把經文寫上去,自己畫圖,自己的定點在哪裡,會走到哪裡,就這樣一步一步的教,而美玲也很認真地學習。
黃美珠也在經文中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曾經有一次因家庭關係發生一些摩擦,造成自己心生恐懼與歇斯底里的狀態,就趕快一直唱誦《無量義經》經文,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才慢慢解除那種恐懼感。


走入經藏演繹,黃美珠考驗也不少。彩排前,一定把晚餐先煮好再出門。回到家正想要吃晚餐時,卻看到先生已把所有的菜全倒在一起,難免心中有氣,但心想著,「上人不是要我們勘忍,要正面思考嗎?也許他不捨自己還沒用餐就出門,用另一種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的關心。」
「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不論是在家庭遇到的狀況、或工作上遇到的挫折,或是在慈濟道上遇到的任何考驗,黃美珠都會記起這句話。她相信,時時祝福自己、祝福家人,家的氛圍一定會改善的。


慈濟志工呂吉雄,也是大雅區的隊長,他希望能邀約更多的社會青年加入演繹行列,先以慈二代為邀約目標。
2011年林進登還是一位國中一年的學生,就跟著奶奶、媽媽、爸爸一家三代一起參與《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十二年過去了,林進登已經服完兵役,職場上的有為青年。在志工的邀約下,他和爸爸林家慶一起重溫入經藏的深刻記憶。


2020年受證委員的黃杏勉家中有一對兒女,呂吉雄為展現他的誠意,專程登門拜訪。兒子陳重光雖然不是很清楚,卻很爽快的答應了。
三十二歲的陳重光,是位個性內向靦腆的人,小時候患有生長及心智遲緩症,經過治療後才長高。本來媽媽黃杏勉憂心兒子沒做好,會影響大家。但女兒勸勉媽媽:「媽媽您讓他去吧!慈濟那裡都是好人,不用擔心的。」


剛開始,黃重光還聽不懂歌詞的意思,經彩排一個多月後和多次的唱誦,漸漸了解歌詞意境,懂得這是在演繹而不是在表演。
從緬甸風災到五毛錢的力量,來到敘利亞,想起難民無助的氛圍,常讓黃重光多次感動,他說:「戰爭很無情,造成流離失所沒有東西吃,真的很苦。很感恩現在的生活很安逸幸福,期期許戰爭能趕快平息。」
陳重光白天在上班,只能在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在房間練習,他說:「有時候動作沒到位會被糾正,我會用寫的或用手機記位置圖。」


有時黃杏勉會故意跟兒子撒嬌說:「我都記不起來,你教媽媽好嗎?」兒子真的很認真指導媽媽動作,讓黃杏勉好開心。
黃杏勉回憶陪伴兒子成長的日子,有苦有樂,她說:「過去,我天天祈求觀世音菩薩,希望能有善因緣來度兒子,後來慈濟師兄真的來家裡鼓勵兒子參加慈濟活動。」黃杏勉與先生商量,希望讓孩子們多參與慈濟活動。先生表示支持,所以只要有勤務時,黃杏勉就邀約陳重光一起去幫忙案家打掃、岀坡等慈濟活動。
陳重光在幫忙案家整理家園,也心有所感,「看到社會暗腳,貧苦的人很多,是需要我們幫忙的,從中見苦之福,也體會到父母對他的期盼,期許自己日後能跟媽媽出來做志工幫助別人。」(文稿:張麗珠;攝影:陳麗雪、羅承易、游國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