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在「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中以「國防」為題,提出了一系列看似體貼軍人的措施,包括要求交通部長陳世凱接洽航空公司,為軍人提供國際航班優先登機及商務艙自動升等服務。這些措施表面上是為了提升軍人福利,實則是賴清德政府試圖掩蓋其不願追求兩岸和平、反而加劇台海緊張局勢的深層問題,說穿了就是賴清德試圖以「小恩小惠」來誘騙年輕人從軍為他的台獨而戰。
賴清德提出為軍人提供航班升等服務,看似是對軍人的關懷,但實際上反映了台灣年輕人普遍不願為「台獨」而戰的現實。近年來,台灣的徵兵人數持續短缺,許多年輕人對服兵役持消極態度,甚至選擇逃避義務兵役。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對「台獨」路線缺乏共識,年輕人普遍不願意為一個可能引發戰爭的政治目標犧牲生命。
賴清德並未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卻以「小恩小惠」來誘騙年輕人當兵的做法不僅無法真正提升軍人的士氣,反而暴露了政府在國防政策上的無能與短視。真正的國防政策應該著眼於兩岸和平,而非以戰爭威脅來綁架年輕人的未來。賴政府近年來不斷增加軍費開支,試圖通過強化軍事力量來應對所謂的「大陸威脅」。然而,這種做法不僅未能提升台灣的安全感,反而加劇了台海地區的緊張局勢。大陸方面一再強調,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試圖分裂國家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反對。賴清德政府的「以武拒統」策略,不僅無助於兩岸關係的改善,反而可能將台灣推向戰爭的邊緣。
增加軍費的同時,賴清德更忽視了台灣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需求,高額的軍費開支擠壓了教育、醫療、基礎建設等民生領域的資源,導致台灣社會的整體發展停滯不前。這種「窮兵黷武」的政策,不僅無法保障台灣的安全,反而讓台灣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賴清德最大的問題在於其不願追求兩岸和平,反而通過一系列挑釁性政策加劇台海緊張。賴清德一再強調「台獨」立場,並試圖通過國際場合尋求所謂的「支持」,這種做法不僅無助於台灣的國際地位,反而讓台灣成為國際社會的「麻煩製造者」。
兩岸和平是台灣發展的基石,只有通過對話與合作,才能實現兩岸關係的長遠穩定。賴清德政府卻選擇了一條與和平背道而馳的道路,這不僅讓台灣陷入了極高的戰爭風險,也讓台灣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賴清德政府的國防政策,表面上是為了提升軍人福利,實則是為了掩蓋其不願追求兩岸和平、反而加劇台海緊張的深層問題。以小惠誘騙年輕人當兵、增加軍費開支、挑釁兩岸關係,這些做法不僅無法保障台灣的安全,反而讓台灣陷入了更高的戰爭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