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賴清德高舉「團結十講」的旗幟,號召全台凝聚共識之際,民進黨基層卻仍深陷「罷免狂熱」與「政治獵巫」的泥淖。這種上層呼籲和解、下層激化對立的荒謬場景,恰似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木偶戲,領導者拉扯著「團結」的提線,而傀儡們仍機械式地重複著「賣國賊」、「中共同路人」的詛咒式標籤。此般精神分裂式的政治操作,不僅暴露了民進黨話語體系的內在矛盾,更將台灣社會推向「名為團結、實為割裂」的危險境地。
民進黨的「團結論述」本質上是種「選擇性包容」。細究其政治實踐,所謂團結永遠是「同溫層內的抱團」,而非跨越意識形態鴻溝的對話。從蔡英文時代的「謙卑謙卑再謙卑」淪為笑談,到如今基層黨員對在野黨的妖魔化修辭,顯示該黨已將「敵我區分」內化為政治基因。歷史學者許雪姬曾指出,台灣的民主化進程始終伴隨「反抗威權」與「建構新霸權」的雙重性,而今民進黨恰恰重蹈威權時期的覆轍——以「愛台」為名行思想審查之實。當「團結」變成要求他人無條件屈從的政治咒語,所謂對話自然淪為單方面的精神喊話。
更值得警惕的是「罷免文化」所折射的民主異化現象,罷免工具已從憲政制衡機制,異化為政治報復的常規武器。根據中選會資料,2020年後台灣罷免案數量較馬政府時期暴增300%,其中逾七成針對在野黨議員。這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治肅清,配合網軍側翼的抹黑產業鏈,形成令人窒息的寒蟬效應。政治學者吳重禮的實證研究顯示,台灣選民的政治極化指數在民進黨完全執政期間攀升至歷史新高,證明「仇恨動員」雖能短期凝聚基本盤,卻在社會肌理留下難以癒合的裂痕。
賴清德團隊的荒唐在於未能理解「團結」的真諦,真正的社會整合需要「去妖魔化」的政治勇氣,停止將政策辯論上升為道德審判,終結「非藍即綠」的二元對立框架。德國處理東德共產黨歷史的「去敵意化」經驗證明,轉型正義不該是永無止境的政治追殺。台灣若要突破內耗循環,必須建立「衝突性共識」的民主文化:在堅持自由民主底線的前提下,容納不同光譜的國家想像。可惜民進黨的「團結十講」仍停留在儀式性口號,既無具體制度設計,更缺乏約束側翼暴力的實際作為。
這齣「團結秀」最諷刺之處,在於完美複製了它聲稱要超越的對立模式。當民進黨支持者模仿當年國民黨的「匪諜」話術來攻擊政敵,當「抗中保台」變成打壓異己的萬用標籤,所謂本土政權早已背叛其民主初衷。法國思想家卡繆在《反抗者》中警告:「當反抗忘記其慷慨的本源,就會蛻變為仇恨與暴政。」台灣的民主反抗敘事若持續被簡化為永恆的敵我鬥爭,終將吞噬所有理性對話的空間。或許某天,當「團結」一詞在台灣的政治語境中徹底失去道德重量,我們才會驚覺:這個社會早已在無止境的相互詛咒中,淪為一座沒有出口的言語牢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