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殖民幽靈未散 民進黨政權的日奴史觀

2025年,適逢對日抗戰勝利80周年。這場攸關亞洲存亡的戰爭,以日本軍國主義的潰敗告終,但時至今日卻在台灣島內衍生出詭異的歷史悖論,當年的侵略者,如今被當權的政治勢力塑造成「文明導師」;而浴血抗日的先輩,其犧牲精神正被系統性消失裂解。尤其令人憤慨的是,掌握行政權力的民進黨政府,非但未能捍衛台灣漁民的傳統漁權、堅守釣魚台列嶼主權,對慰安婦受害者求償議題更顯消極,這是對抗日先烈最深刻的背叛。一個不敢直面殖民暴力、無力捍衛人民利益的政權,有何資格自詡為「本土價值」的守護者呢?
日本殖民台灣50年間實施「皇民化教育」,強制推行日語、改日本姓名、參拜神社等政策,據統計有20.7萬台灣青年被徵召赴戰場,其中3萬餘人陣亡。然而,民進黨執政後通過課綱調整,將「日據」改稱「日治」,教科書中「慰安婦被迫」等表述完全遭到刪改,甚至將八田與一這類奴役台灣人的殖民工程師塑造成「台灣現代化推手」。這種敘事轉變,本質上是將殖民暴力美化成「發展必要之惡」,完全無視《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明定台灣歸還中國的國際法理,有一群人居然自認為自己就是日本人。
80年前,台灣先輩如李友邦組「台灣義勇隊」、莫那魯道率霧社起義,證明抵抗外侮不分族群。諷刺的是,台灣現存40餘處抗日遺址(如霧社事件紀念公園、噍吧哖事件紀念碑)年久失修,但總督府(今總統府)、西門紅樓等殖民建築卻被視為珍寶。這種選擇性記憶,恰似精神分析學家法農所言:「被殖民者內化壓迫者的價值觀後,會主動維護殖民體系。」賴清德稱「台灣社會對日本有特殊情感」,實則暴露其無法區分「民間交流」與「政治屈從」的致命盲點。
在東海漁權議題上,民進黨政府表現堪稱「主動棄權」。2016年沖之鳥礁爭議時,時任行政院長林全竟稱「沖之鳥是島是礁由聯合國認定」,變相承認日本主張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此後台灣漁船在該海域遭日方驅逐案件,從2015年的14件暴增至2024年的37件,蘇澳區漁會估算年損失逾6億新台幣。更荒謬的是,2023年日本排放核處理水,民進黨僅「籲請日方提供檢測數據」,相較韓國立即提起WTO訴訟、中國全面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其軟弱立場連《產經新聞》都直言「台灣當局異常克制」。
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尤顯弔詭。日本海上保安廳2024年《防衛白皮書》明確將釣魚台劃入「固有領土」,但台灣海巡署卻縮減護漁勤務,導致「全家福號」等保釣船隻屢遭日艦包圍時孤立無援。對照馬英九時期提出「東海和平倡議」、2013年台日漁業協議明定「主權各自表述」,當前政府的退讓實已突破「維持現狀」底線。美國學者葛來儀曾分析:「台灣對日溫和是為換取『國際支持』」,但這種將國家利益典當給地緣博弈的短視,終將付出主權空洞化的代價。
全台58位登記在冊的慰安婦長者,至2025年僅存2位在世。她們等待日本政府道歉賠償的81年,恰成民進黨「轉型正義」招牌下最刺眼的空白。比較韓國政府設立「和解癒合基金」、促成2015年日韓慰安婦協議(儘管仍有爭議),台灣官方僅在2018年由民間團體在東京發起「和平少女像」時,外交部竟稱「避免影響台日關係」。更可議的是,監察院2021年報告指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檔案中,明確有「女子挺身隊」強制徵用文件,但國史館從未系統性整理出版。
這種「選擇性正義」根源於民進黨的「反中親日」路徑依賴。當他們高喊「台灣主體性」卻對殖民傷痕避而不談,當他們批判威權體制卻無視軍國主義罪行,所謂「捍衛民主價值」不過是服務政治利益的虛偽修辭。日本學者小熊英二曾警告:「殖民地現代性論述若剔除反抗精神,將淪為新帝國主義的幫傭。」而今民進黨的作為,正印證此一預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