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朝福嘉義報導】塑膠微粒在環境中的廣泛滲透已成為全球環境的重要隱憂,不只汙染海洋及土壤,科學家更證實可能影響作物生長與人體健康。嘉義大學園藝學系李保宏助理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繼近日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期刊發表研究指出奈米塑膠會影響水耕蔬菜生長之後,6月再次於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新成果,證明奈米塑膠損害腸道健康的新機制。
李保宏助理教授團隊揭露塑膠微粒間接影響健康的全新分子機制,奈米粒徑的塑膠粒促使細菌或宿主細胞所釋放的細胞外囊泡/外泌體 (extracellular vesicles) 成分改變,影響作物生長與人體腸道屏障功能,破壞微生物生態平衡。兩篇研究均獲得國際高度關注,於自然通訊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最新論文更獲期刊選為焦點論文(Highlight),備受重視。
李保宏助理教授團隊長期探究外泌體在跨界溝通上的角色。在首篇研究中,團隊發現奈米級聚苯乙烯塑膠粒雖未直接傷害萵苣,卻會促進水耕系統中特定細菌的繁殖,這些細菌釋放的細胞外囊泡,會抑制作物的抗氧化系統與生長機制,最終導致萵苣枯萎死亡。
在最新發表的研究中,團隊進一步聚焦腸道健康,發現奈米塑膠不是被動入侵腸道的惰性粒子,而是能夠影響細菌與宿主間的溝通,方法是透過干擾外泌體而調節微小RNA的表現。研究證實奈米塑膠降低小鼠腸道屏障蛋白表現,並破壞腸道菌相平衡,導致與腸道疾病相關的腸道菌群異常增生。奈米塑膠挾持這種細菌-宿主間的精密對話,導致腸道微環境改變,進而削弱腸道屏障、損害免疫反應並重塑微生物群的結構。
這兩項研究首次系統性揭露:奈米粒徑的塑膠微粒可透過影響微生物或宿主細胞的細胞外囊泡,間接損害生物體,不論是植物或動物,影響範圍廣泛。在這個污染成為「微觀威脅」的時代,這項發現無疑是一記警鐘,促使我們在科學、醫療與環境層面立即採取行動,以減緩奈米塑膠對人體所造成的深層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