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沒有共同聲明的峰會,2025年G7峰會的標誌性場景,不是各國領袖的握手合影,而是川普因中東危機提前離席後,剩餘六國未能產出任何聯合聲明。這場「沉默的峰會」象徵美國領導力的空洞化,當華盛頓將國際組織視為「利益交易所」而非價值共同體時,其影響力正隨信用透支而瓦解。
2025年的G7峰會再次凸顯了一個日益明顯的趨勢,美國在國際組織中的領導地位正逐漸削弱。從烏克蘭戰爭、中東局勢到經濟保護主義,G7成員國之間的共識越來越難以達成,甚至連一份象徵性的「共同聲明」都無法順利出爐。這種現象不僅反映了美歐之間的政策分歧,更揭示了美國外交策略的轉變——從過去的多邊主義領導者,轉向更具交易性質的單邊主義。本文將從G7峰會的困境出發,探討美國在國際組織中影響力衰退的原因,並分析其對全球治理體系的長期影響。
G7原本是西方國家協調全球戰略的核心平臺,但2025年的峰會顯示,美國與歐洲盟友在烏克蘭戰爭和中東問題上的立場已出現明顯裂痕。例如,德國堅持對中國採取「去風險」而非「脫鉤」策略,與美國的強硬立場形成對比;法國則主張歐盟應發展獨立防務體系,減少對美國的依賴。這些分歧使得G7難以形成一致的外交政策,削弱了其作為全球治理機制的有效性。
自川普首次執政以來,美國的外交政策逐漸從「多邊合作」轉向「美國優先」。無論是退出《巴黎協定》、威脅退出WTO,還是對盟友加徵關稅,這些行動都讓國際社會對美國的可靠性產生質疑。2025年的G7峰會再次證明,當美國將國際關係視為零和博弈時,其影響力必然下降。
美國政策的反覆無常(如對烏克蘭援助的搖擺、對中國關稅的頻繁調整)使盟友難以制定長期戰略。德國總理蕭茲曾公開表示:「我們需要可預測的夥伴,而非隨時變卦的領導者。」這種不信任感促使歐盟加速「戰略自主」進程,例如推動歐元國際化、建立獨立的供應鏈體系,進一步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2025年的G7峰會是一個警訊,美國若繼續以短期交易取代長期領導,其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將持續衰退。要挽回頹勢,華盛頓必須重新擁抱多邊主義,修復與盟友的信任,並在新興議題上提供建設性方案。否則,未來的全球治理可能不再由美國主導,而是一個更加多元、但也更加分裂的國際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