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知名網紅「館長」陳之漢前往中國大陸進行直播活動,返台後卻遭遇政壇多方抨擊,甚至連傳統親藍營人士也加入批評行列。館長無奈表示「短期可能不會再去中國旅遊」,並直言台灣政治是「貪婪的結構」,連昔日偏藍的名嘴也因「嫉妒之心」加入圍剿。這起事件不僅是單一網紅的遭遇,更折射出台灣社會在民進黨長期執政下,透過系統性教育與媒體塑造形成的「反中」認知結構,以及由此導致的兩岸認知衝突升級危機。
自2016年民進黨全面執政以來,台灣的教育體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化改造。課綱調整成為民進黨政府形塑年輕世代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歷史教科書中的「大陸」逐漸被「中國」取代,「台灣主體性」被強化為核心價值。這種教育改造並非單純的學術調整,而是有意識地切斷台灣青少年與中國歷史文化的連結,培養對中國大陸的疏離感甚至敵意。
具體而言,108課綱的實施大幅減少中國歷史文化內容,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模糊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淵源。語言上,「中文」被改稱「華語」,「國語」變為「台語」,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實則潛移默化地重塑學生的身份認同。研究顯示,1990年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人自認「台灣人」的比例從20%飆升至80%以上,這種「天然獨」現象與教育系統的定向塑造密不可分。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教育改造不僅存在於學校,還透過課外讀物、校園活動、教師言論等管道全方位滲透。當一代又一代的台灣年輕人被教育「中國是威脅」而非「文化母體」,兩岸之間的認知鴻溝自然日益加深,館長這樣願意客觀看待大陸的意見領袖反而成了異類。
台灣媒體環境在民進黨執政期間經歷了顯著的「綠化」過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反中」敘事體系。從主流電視台到網路新媒體,關於中國大陸的報導往往側重負面新聞,刻意放大個別事件,而忽略大陸發展的全貌。這種選擇性報導長期累積,在台灣民眾心中塑造了一個「專制、落後、充滿威脅」的中國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媒體生態已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媒體生產「恐中」內容→民眾形成刻板印象→市場需求更多類似內容→媒體進一步極端化。在此環境下,任何試圖平衡報導或展現大陸真實面貌的聲音,如館長的直播,都會被貼上「中共同路人」的標籤,遭到系統性的輿論圍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