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兩岸應重啟對話 / 楚何

民進黨將「反中」論述轉化為有效的政治動員工具,創造了「抗中保台」的選舉方程式。每逢選舉,炒作「中國威脅」便成為民進黨凝聚支持的不二法門,而國民黨等反對黨為避免被貼上「親中賣台」標籤,也不得不跟進部分「反中」論述,導致台灣整體政治光譜向「抗中」一端偏移。面對日益加深的認知鴻溝,重建兩岸民間真誠交流的管道刻不容緩。網紅館長訪陸遭受親綠媒體的集體嘲弄,揭示了當前台海局勢中最危險的趨勢—當敵意認知取代理性判斷,兩岸和平的空間將日益縮小。
從政治操作角度看,民進黨成功將兩岸關係轉化為「民主與專制」的對立框架,將自己塑造成「台灣守護者」,而將任何主張兩岸交流的聲音污名化為「賣台集團」。這種操作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效果顯著,使民進黨在香港反修例運動的背景下大獲全勝。館長事件中,即使是藍營人士也加入批評,正是這種政治氛圍下的「寒蟬效應」—沒有人願意被扣上「親中」帽子而失去選票。
館長事件中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批評者大多未曾長期在大陸生活,卻對親身經歷者的見解嗤之以鼻。這種「我比你更了解你」的傲慢態度,正是認知衝突的典型表現。若這種思維方式成為社會主流,兩岸關係將難逃惡性螺旋。理性討論大陸發展現狀的空間被嚴重壓縮,取而代之的是非黑即白的意識形態判斷。結果是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識越來越依賴二手資訊,而非親身體驗,認知偏差日益嚴重。
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懷疑與戒心並非天然形成,而是特定政治力量長期經營的結果。解構這套「反中」認知體系,重建基於事實而非意識形態的兩岸認識,不僅是避免衝突升級的關鍵,更是台灣在變動區域格局中尋找合理定位的前提。當政治人物與名嘴忙於「嘴」館長這樣敢於跨過認知邊界的人時,台灣社會更應反思:我們對大陸的了解,究竟是真知灼見,還是被精心設計的認知牢籠?答案將決定兩岸是走向更深的敵意,還是重啟和解的可能。
面對日益加深的認知鴻溝,重建兩岸民間真誠交流的管道刻不容緩。雖然當前政治氛圍不利,但仍可從幾個方面著手:一是鼓勵更多台灣青年實地走訪大陸,親身感受而非透過媒體濾鏡認識對岸;二是建立學術與專業領域的非政治化交流平台,避開敏感政治議題,聚焦共同關切的實質問題;三是發展兩岸共同文化項目,挖掘共享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緩解身份認同對立。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