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國際人醫會於5月30日到6月1日,共有來自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結合柬埔寨當地共五個國家近200位人醫會醫護及志工前往柬埔寨茶膠省泰格巴轉診醫院進行義診行,其中,臺灣臺北慈濟醫院共計有四位醫師與會,他們參與此行義診中,有著滿滿的感動與心得。
徐榮源副院長
臺北慈濟醫院徐榮源副院長提及,此次義診,規模宏大,隊伍井然。醫療志工、衛教志工、學生翻譯團隊、香積團隊、人文真善美志工,以及大愛台同仁,眾志成城,分工合作,猶如交響樂團,各就各位,彼此合和互協。正所謂「人多力大,福報自來」,處處顯現效率與默契。
徐榮源副院長指出,義診地點地勢寬廣,大樹成蔭,自成天然的庇護所。場中設有檢驗站、X光機、心電圖與超音波,一應俱全,彷彿臨時搭建的「小型醫療中心」。來自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的醫師們齊聚一堂,從內科、家醫、胃腸、心臟、血液、腫瘤到耳鼻喉專科,一字排開,隨時聯繫討論,彼此支援。無需拘泥科別,無分彼此,這是一場真正的醫療團隊合作,亦是一場「同體大悲」的實踐。
徐榮源副院長也提到,人在異鄉,見他人之苦,照見己身之福。在這片佛寺與高腳屋共存、嘟嘟車與進口車並行的土地上,我看見真實的生活,也看見人性的溫度。醫療,不只是藥與器,更是一場愛的實踐,一次靈魂的相遇。
徐榮源副院長有感而發的表示,此行,雖千里迢迢,卻心無罣礙,有一群人,在行醫之路上,一心向善。願我們所做,不只是施藥,更是施愛;願所見所行,皆為光明之因。這一程,走得不遠,卻走進了心。
張恆嘉副院長
台北慈濟醫院張恆嘉副院長是第二次前往柬埔寨義診。距離上一次已相隔八年,他以真誠的愛,守護著病患的健康。
張副院長讚歎,這些遠道而來的志工們,從前期準備到開診,每一個環節都落實到位,甚至在設備有限的環境下,仍然搭建出符合標準的手術室與診療空間,確保病患獲得最妥善的治療。他讚嘆這些幕後英雄,讓義診的服務層次越來越紮實,甚至改變了病患的一生。
病患們看診時,總能注意到張副院長親切的笑容,這股溫暖似乎讓病情減輕了一半。當被問及總是笑臉迎人是否天生使然,他靦腆地笑說:「或許吧,從小在和樂融融的大家庭長大,一路走來都覺得很幸運,很感恩。」
即使身處醫療的高壓環境,他仍以謙卑與愛迎接每一位病患。他深知,醫療不僅是診斷與治療,更是一種心靈的撫慰,透過衛教與關懷,讓病患找到生活的希望與健康的可能。
「能夠幫助病患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讓他們減少痛苦,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穫。」張恆嘉副院長堅信,跨國義診遠行的醫療之路,只會越走越寬廣,將隨著每一次的義診而拓展,照亮更多需要關懷的生命,讓希望在最微小的角落悄然綻放。
何景良醫療長
台北慈濟醫院何景良醫療長,是專研「血液腫瘤科」數十年的資深醫師,在三軍總醫院退役後,經台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的邀請,於2023年加入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擔任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
2025年慈濟人醫會柬埔寨義診,何景良首次參加,在台灣,他是血液腫瘤科的權威,習慣於高規格的醫療診斷與精密治療。然而,在這裡,他必須回歸醫療的本質,憑藉問診與觸診,運用血液腫瘤科的專業經驗,為病患爭取診治的機會。沒有精密儀器輔助,他依靠多年累積的臨床判斷,以有限的資源,換取最大的希望。何景良醫療長透過耐心與細膩的觀察,即便語言不通,透過翻譯志工也能讀懂病患的擔憂與需求。
「除了醫治病痛,更要安頓人心。」他體悟,醫生的角色並不僅僅是診斷和開藥,而是透過專業傳遞安心與希望。在慈濟醫院,他已經熟悉了這種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醫病關係。義診雖是短期介入,但可以利用義診的當下培養當地醫療人員或社區志工,提供後續的照護,確保病人得到長期關懷。
洪碩穗醫師
洪碩穗醫師第一次踏上柬埔寨義診旅程,抵達柬埔寨後,洪醫師迅速進入狀況。第一天義診結束,他主動留下整理開刀房器械,確保翌日手術順利進行。義診結束前,他提醒醫護人員整理手術衣,妥善回收,任何細節都不放過。
他知道,每一位病患都將這次義診視為唯一的機會,或許是他們一生中僅有的就醫機會。因此,他不願辜負病患的期待,對每一位病患的診治都全力以赴。
洪碩穗醫師的醫療態度,不僅展現在專業與技術上,更深植於他對病患的尊重與關懷。在義診現場,洪醫師與病患之間並無距離。他深知,醫療不分國界,每一次診療都是跨越文化的交流,他用專業和親和力,讓病患安心與信任。
義診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洪醫師深知,在這裡,醫療資源有限,每一個病患都在爭取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洪碩穗醫師體現了他從小受到父親(外科名醫洪宏典醫師)影響培養的工作態度,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絕不能半途而廢。這份精神,貫穿在他的醫療生涯裡,無論是在台灣的開刀房,還是在柬埔寨的義診現場,他始終以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確保每一次治療都能真正幫助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