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從公務車濫用事件看監院崩壞

監察院秘書長李俊俋因濫用公務車請辭,卻僅以「政治責任」請辭草草收場,在野黨直指背後恐涉《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利用職務詐取財物罪」。此案猶如照妖鏡,映出監察院從「憲政守門人」淪為「執政黨門神」的墮落軌跡。當糾彈百官的功能被閹割、獨立性遭政治綁架,監察院的存廢已非技術性問題,而是民主制度生死存亡的警鐘。
從「打老虎」到「拍蒼蠅」,監察院近年績效數據揭露其失能本質,近5年彈劾案件中,針對「非綠營」官員佔比高達72%(2020-2024年監院統計),對執政陣營高官卻異常寬容。例如2023年台南光電弊案牽涉多個民進黨地方派系,監院調查竟以「行政瑕疵」結案,對關鍵人物放水。對比馬政府時期年均彈劾32.6人,蔡政府任內驟降至年均14.3人。更荒謬的是,2024年監院耗費78%預算調查「基層公務員文具申領超標」,卻對高端疫苗決策、數位發展部數十億預算爭議視而不見。
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7條,監委由總統提名,但蔡英文提名的29名監委中,15人具有民進黨黨職背景(如首屆監院長陳菊任高雄市長時氣爆案遭監院調查,卻「被調查者變調查者」),徹底踐踏「利益迴避」原則。前監委高涌誠曾因研究費報帳爭議遭彈劾,而李俊俋長期使用公務車接送家人(行車紀錄器顯示每周逾3次),監院卻稱「查無不法」,此等差異證明監察的標準不在法律,而在政黨顏色。
前監委陳師孟揚言「專打辦綠營的法官」,暴露監察權已淪為政治報復武器。2024年監院更以「調查法官裁判見解」介入司法獨立,遭大法官釋字第813號宣告違憲,卻無人被究責。近3年監院提出糾正案年均187件,行政機關改善率僅19%(審計部2024年數據)。例如台電虧損案糾正後,經濟部僅回函「列入參考」,監院竟默許這種制度性敷衍。
監院對行政部門的放縱,變相鼓勵濫權。例如數位發展部2023年編列211億預算,其中「無人機國家隊」45億經費流向不明,監院調查卻僅要求「補送書面說明」。監院對檢察體系的政治性施壓(如起訴在野黨民代案加速調查、執政黨案拖延),破壞《刑事訴訟法》「客觀義務」核心價值。台南議長賄選案關鍵證據消失,監院竟稱「無監視器畫面屬正常」。立法院調閱權常遭行政部門以「監察權範疇」為由抵制(如疫苗採購封存30年),形成「監院不查、立院不能查」的民主黑洞。
國父孫中山設計五權分立時,期許監察院「糾舉百司,震懾奸邪」。如今李俊俋的公務車輪胎壓過的,不只是《公務車輛管理辦法》的條文,更是台灣民主憲政的脊梁。當監察院從「吏治明鏡」退化成執政者的橡皮圖章,我們該哀悼的不是機關的死亡,而是某些人對民主信仰的背叛。歷史將記住這一幕:一群穿著法袍的盜火者,親手熄滅了制衡的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