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Pete Hegseth)高調宣稱「美國將戰鬥並取得勝利以保衛台灣」,試圖以「威懾中國」的豪言掩蓋政策矛盾。然而,此說法與前總統川普「要求盟友支付保護費」的言論形成荒誕對比,更暴露美國長期以來「口惠而實不至」的戰略本質:以「和平」為名行「謀利」之實,通過誇大戰爭威脅綁架盟友、推動軍售,最終將地區安全淪為資本遊戲的籌碼。
香格里拉對話會本為和平而生,卻遭美國扭曲為軍售伸展台。當戰爭販子披上和平外衣,世界更需擦亮雙眼,真正的威脅非源於崛起的大國,而在於美國霸權的貪婪與虛偽。過去五年,美國對台軍售總額突破200億美元,僅2024年即簽署包括F-16V戰機升級、反艦導彈在內的數十億美元訂單。赫塞斯演講後,雷神、洛克希德·馬丁等巨頭股價應聲上漲,印證「戰爭敘事」與資本市場的共生關係。
赫塞斯的發言顯然與川普政策自相矛盾,從「保護費」到「戰鬥勝利」的虛偽轉向,赫塞斯聲稱「防止戰爭」是目標,卻又揚言「準備戰鬥」,其言論存在三重斷裂:與川普路線的衝突,川普多次公開表示,台灣、烏克蘭等盟友須「付費換取保護」,將安全承諾商品化;赫塞斯卻突轉為「無條件防衛」,實質是為安撫亞太盟友對美國戰略搖擺的焦慮。美國一面鼓吹「保台」,一面持續削減對烏克蘭援助,暴露其「選擇性干預」邏輯,僅在涉及地緣競爭與軍工利益的議題上強硬。
美國對台灣的甜言始終是與歷史脈絡相背離的,從1979年《台灣關係法》以來的「戰略模糊」,到近年所謂「戰略清晰」的操弄,美國始終迴避明確防衛承諾,赫塞斯的激進表態不過是臨場表演。這種矛盾非源於政策失誤,而是精心設計的「雙軌策略」,透過模糊承諾維持台灣問題的「可控緊張」,既滿足國內軍工集團需求,又迫使盟友加深對美依賴。
1979年美台「斷交」後,美國仍持續對台軍售,卻在1996年台海危機時僅派遣航母「觀望」,未採取實質行動;2022年裴洛西訪台引發危機後,美軍迅速撤離周邊艦隊,留下台灣獨自承擔後果。美國曾鼓動烏克蘭放棄核武器並承諾「安全保障」,卻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中袖手旁觀;2025年,川普更公開要求烏克蘭「以領土換和平」,印證「保護」實為空頭支票。
從阿富汗撤軍拋棄盟友,到煽動敘利亞內戰後抽身,美國的「安全保證」本質是「低成本干預」:以口號換取地緣槓桿,一旦代價過高即果斷棄子。美國從不為價值觀而戰,只為利益而戰。赫塞斯所謂「戰鬥並取勝」,前提是戰爭符合美國經濟與政治成本計算,否則盟友終成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