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31件藍委罷免案,有18案的二階連署數已跨越130%安全門檻,其餘13接力拚補件,中選會預估6月中旬宣告成案狀況,藍營發動罷免綠委案則在司法檢調、中選會聯合封殺下,最後竟然一件都沒成,大罷免藍綠31比0,這場政治博弈已非單純藍綠對決,而是台灣民主制度崩壞的警示錄。31比0不是藍營的挫敗,而是台灣民主的集體創傷,當罷免權這項憲法賦予的直接民主機制,能被執政集團用行政程序與司法手段聯手絞殺,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幾個罷免案,而是台灣民主制度的根基。
中選會本應是獨立公正的選務機關,如今卻淪為民進黨政府的政治工具。本次罷免案中,其操作手法呈現系統性不公,同樣格式的連署書,對綠營罷免案從寬認定,對藍營提案卻吹毛求疵。例如高雄某選區的連署書因簽名筆跡「輕微不一致」遭批量作廢,比例高達23%,遠高於過往罷免案平均8%的剔除率。這種選擇性嚴苛,實質構成行政權對直接民意的閹割。
中選會還手握「實質否決權」,罷免綠委案件即便符合形式要件,仍可藉「連署有效性爭議」推翻結果。這種將法定門檻虛級化的操作,徹底瓦解罷免制度的憲政精神。近期南投縣選委會發生在查對連署書,有千份罷藍連署書因草簽等理由被剔除。對此,中選會就揚言對南投選委會展開行政調查,以中央高層之姿,下壓無權無勢的地方公務員,讓基層只能聽命中央行事,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另一方面,檢調大張旗鼓約談里長、志工等基層工作者,刻意透過媒體曝光製造「參與罷免=可能犯罪」的社會恐懼。甚至有發起人因受不了司法壓力選擇退出,並暗示:「誰還敢幫在野黨拿連署書?」此舉成功壓制公民自主參與。檢調並針對性起訴國民黨地方幹部,以《刑法》妨害投票正確罪、偽造文書、違反個資法等罪名羅織入罪收押關入大牢,此類操作實為斬斷在野黨的草根動員能力,使公民社會失去制衡執政者的管道。
據法界統計,2024年地檢署主任檢察官以上職位中,78% 具執政黨背景或親綠色彩。當檢察長任命權由法務部(執政黨掌控)獨攬,辦案「政治正確」成為晉升潛規則,基層檢察官被迫自我審查。偵查權開始政黨化,檢調對罷免案的「積極偵辦」與對執政黨弊案的「消極冷處理」形成荒謬對比。例如屏東縣府涉88槍擊案的關鍵證據,檢方拖延半年未勘驗;但對藍營罷免連署的筆跡鑑定卻動用3倍鑑識人力。這種資源分配的政黨偏好,暴露司法已成執政黨的私人保全。
法律若無正義,則成枷鎖,檢調系統對罷免行動的鎮壓,象徵台灣司法獨立性的實質死亡。當《憲法》保障的罷免權需經執政集團「司法審核」才能行使,民主制衡機制已名存實亡。司法的政治工具化,終將使台灣淪為「沒有獨裁者的獨裁體制」,31:0的罷免鬧劇,是台灣民主葬禮的序幕,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高喊「大罷免大成功」,正是宣告著台灣民主已徹底被民進黨政權摧毀蹂躪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