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民進黨改中正路名如政治收驚

台灣人向來相信風水命理,改個名字、搬張床位,就能轉厄為吉、逢凶化祥。如今,這股民俗信仰顯然已感染執政高層,民進黨政府一頭熱地推動全台「中正路改名」運動,彷彿只要把地名改一改,國家便能揚眉吐氣、轉型成功。如此政策邏輯,堪稱是將政治迷信化的極致演出,把治理國家的格局,活生生縮水成為民間收驚儀式的程度,一場「政治收驚」荒謬可笑,卻又叫人笑不出來。
全台約有三百多條中正路,這些路名的存在,民進黨視為「威權遺緒」、「歷史幽靈」,必須全面剷除,才能實現所謂的「轉型正義」。但問題是,轉型正義難道就是轉個地名、塗個路牌?蔣中正若真如民進黨所言是罪大惡極,那麼當年民進黨執政縣市為何沒早點處理?如今選舉過後,中央權力鞏固,卻突然熱中搞這一套,怎麼看都像是在製造對立、轉移焦點,而不是出於什麼正義的初心。更何況,這些「中正路」對一般民眾而言,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地址、戶籍、商業登記、物流配送,甚至連祖先牌位上留的住址,都是那條「中正路」,如今說改就改,不僅耗費鉅額公帑,還讓民間雞飛狗跳。
這場民進黨收驚式自嗨改名儀式,說穿了,就是「去中正化」運動,是一場「假歷史、真清算」的政治操作,民進黨口中的轉型正義,從不碰自身弊案,卻樂於在蔣介石的墓碑、銅像、路名上做文章。涉及民進黨籍人士的貪污案可以和解,黨產可以轉彎,派系可以分贓,但中正路卻萬萬不能留的邏輯,就像一個人殺人放火不反省,卻堅持要把祖父的名字從戶籍上劃掉來「贖罪」,令人不禁懷疑,民進黨真正痛恨的,是威權,還是那段他們無法參與、無法掌控的歷史?
而這種政治行為最令人齒冷之處,在於它的徹底偽善,同樣是歷史人物,對蔣介石要全面抹消,對林義雄、鄭南榕卻塑像封神、供奉如聖。倘若民進黨真有歷史反省的勇氣,為何不對1990年代後自身崛起過程中的派系鬥爭與黨內壓迫做番檢討?為何對美麗島後期的人格崩壞與民進黨執政後的司法工具化始終裝聾作啞?在他們眼中,轉型正義只是一把政治手術刀,專剖敵人的胸膛,卻從不往自己臉上照一照。
更令人搖頭的是,在全民關心通膨、治安、詐騙、房價等民生議題之際,執政黨卻把行政資源與政治能量消耗在一條條「中正路」的命名上,這種本末倒置的執政思維,是一種集體政治催眠術:透過象徵性動作來營造改革假象,透過語言的潔淨來掩蓋制度的腐敗,彷彿只要把地圖上的蔣中正抹去,民眾對高房價的不滿、對詐騙頻傳的恐懼,就會自然消失。
那我們不禁要問:如果「中正」兩字這麼有魔力,那民進黨為什麼不去改一改自己的黨名?「民主進步黨」這四個字,難道不是對現實最赤裸的諷刺?貪腐的是你,落後的是你,進步在哪裡?民主政治不是清除異己、不是選擇性記憶,更不是搞些形式主義來感動自己,如果真想做轉型正義,就應該從制度設計做起,從司法獨立、黨產透明、官僚問責、網軍清理開始做起,不要再把人民當傻子,不要再自以為是地用一個路名來測量一個社會的良心,因為歷史,不會因為拿掉一塊路牌就被抹去,但人民的記憶,卻會因為這樣胡搞,而對民主漸漸失去信任,民進黨若真相信改名能換國運,那麼不如先改改自己,因為這個黨的政治品質,早就走向獨裁不民主,且讓國人的幸福感急速退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