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 AI來襲,誰能站穩? / 張俊明

人工智慧(AI)正迅速重塑全球勞動市場,從製造業的自動化、客服系統的語音機器人,到白領階層所依賴的內容生成與資料分析,幾乎無人能逃過其影響。國際勞工組織與牛津大學的研究指出,未來15年內,全球約40%的工作內容將因AI而改變。台灣作為出口導向、技術密集型經濟體,無疑處於這場風暴的前沿,但面對這股衝擊,我們的政策與教育準備是否跟得上?
目前,台灣政府雖積極推動如「AI+產業」、「智慧機械人才培育」等方案,但相關資源多集中在科技產業。對於中小企業、服務業,尤其是中高齡、低學歷與女性勞動族群的支持,則明顯不足。這些人正是AI浪潮下最脆弱的群體,卻最難獲得再培訓機會。教育方面,雖有越來越多大學設立AI與資料科學課程,但多數仍偏向技術導向,缺乏對AI倫理、科技社會關係與批判思維的訓練。真正的AI素養教育,應融合人文、法律、社會風險評估等面向,讓未來勞動者能不只是使用AI,更能與其共存與監督。
反觀國際上,新加坡的《技能未來》(SkillsFuture)提供各年齡層終身學習補助,並建立技能框架協助國民定位發展路徑。韓國則與企業合作成立再培訓中心,針對高風險行業提供免費、模組化的轉職訓練。相比之下,台灣雖有「產業新尖兵計畫」等補助,但參與率低、與產業需求脫節。中央應考慮成立跨部會的「AI人力發展委員會」,整合職訓、產業政策與教育體系,推動更具彈性與前瞻性的回應機制。
值得重視的是AI導入職場後的「權力不對等」問題,台灣勞工陣線指出,現行勞基法與就業服務法並未要求企業在導入AI時與勞工協商技術取代風險,也未建立轉職支援義務。未來應思考修法,將技術轉型納入集體協商與就業安全保障範疇。AI不僅是科技發展的課題,更是關乎社會公平與結構正義的挑戰,未來的問題不只是「會不會使用AI」,而是「能不能不被AI取代」。唯有前瞻的政策、制度性的教育與更有力的勞動保障,台灣勞動市場才能穩住腳步,走進AI時代的下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