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權力傲慢下的民意海嘯

Yahoo奇摩發起「賴清德政府執政滿周年」民調,超過7萬9千人參與投票結果,竟然有高達76.9%的網友非常不滿意,7.1%的網友不太滿意,也就是說不滿意者高達八成以上,只有7%的網友非常滿意,5.6%的網友還算滿意,面對如此巨大的反彈民意,賴清德卻假裝看不到、聽不到,仍然如火如荼地推動大罷免,讓朝野處於激烈對抗的情勢當中,賴清德政府卻選擇在權力金字塔頂端築起隔音牆,甚至變本加厲發動政治追殺。這種「民調愈低、鬥爭愈烈」的執政邏輯,不僅暴露威權復辟的危機,更將台灣民主推入「多數暴力」與「制度崩壞」的雙重陷阱。
賴政權吹噓的「經濟成長3.1%」神話,經過拆解後,顯露出殘酷真相。主計處資料顯示,前十大企業獲利佔GDP比重突破45%,但中小企業平均利潤率卻跌至1.2%的歷史新低。這種「巨獸吞噬螞蟻」的畸形發展,直接反映在民生痛苦指數,房價所得比攀升至16.8倍,青年實質薪資倒退至2003年水準,形成「GDP成長」與「庶民破產」並存的荒謬圖景。
而社會政策的階級歧視更令人咋舌,政府雖大內宣「育兒津貼加碼」,但實際受惠者僅限綜所稅率20%以下家庭,形成「中產階級育兒懲罰」。教育資源分配同樣失衡,頂大學生來自前10%高所得家庭比例突破65%,「世襲貧窮」已成教育現場的日常。這種系統性剝削,解釋了為何二十至三十五歲族群的不滿意度飆破92%的世代斷層線。
根據司法院統計,本年度地方法院駁回行政訴訟比例達87%,較往年暴增23個百分點;而監察院對行政機關的糾正案執行率竟掛零。當司法喪失獨立性,政府隨即啟動「罷免核彈」的大罷免行動:鎖定在野黨優勢選區發動罷免,動用國家機器進行選區重劃與投票動員,將民主制度異化為政治追殺工具。
面對排山倒海的民意反彈,民進黨政權卻對異議聲浪採取認知鎮壓,賴政府透過數位發展部建置「假訊息防禦網」,實質內容卻是將在野黨民代質詢影片下架、對公民團體貼文限流。當NCC以「社會秩序維護」為由關閉支持在野黨的側直播頻道,我們目睹的已非單純言論管制,而是整套「三民自數位威權」治理模式的成形。
從「謙卑執政」的承諾到「民主巨嬰」的暴走,賴清德政府正用84%的不滿意度為自己刻寫歷史定位。這波民調海嘯不是終點,而是公民覺醒的起點,當權力者關閉耳朵時,街頭將成為新的議場,選票將化為民主的鐵鎚。在野陣營一定要築起「憲法防波堤」,直到台灣重回「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