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 把外館當側翼 / 楚何

2025年5月,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以「希特勒式獨裁」批判總統賴清德擴權,卻遭執政黨發動歐洲商會聯合譴責,指控其「傷害轉型正義」。此事件不僅暴露民進黨長期將國際場域轉化為國內政爭工具的慣用手法,更印證其「抗中保台」話術下,實則建立「順我者外交、逆我者叛國」的綠色新威權體制。
民進黨自詡「最會經營國際關係」,但其執政九年來,駐外機構逐漸淪為政黨側翼。此次動員歐洲商務代表處批判在野黨,不過是「綠能你不能」雙標劇碼的最新篇章。回顧2024年大選,我駐德代表處曾被揭露提供綠營智庫德國議會交流名單,用於構建「國際挺賴聲量」;2023年更發生駐日官員協助拍攝攻擊在野黨訪日團的輿論影片。當外交系統從國家門面降格為政黨鷹犬,不僅違反行政中立原則,更使台灣長期累積的國際信用淪為執政黨私產。
民進黨操作「希特勒類比傷害德國人」的論述,實為偷換概念的話術陷阱。德國轉型正義的核心在於「直面歷史」,而非「壟斷歷史解釋權」。諷刺的是,執政黨對在野黨扣上「納粹帽子」的同時,卻無視自身屢屢複製威權手段:從關閉中天新聞台、擴編網軍攻擊政敵,到強推數位中介法箝制言論,皆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此種「以反獨裁之名行軟性專制」的悖論,正是藉由嫁接國際歷史傷痛,合理化其打壓異己的正當性。
民進黨對「外國勢力」的定義充滿選擇性,當在野黨與美日智庫交流,即被抹紅為「配合境外介選」;但執政黨邀請外國議員站台,卻包裝成「民主同盟」。此次策動歐洲商界施壓,更暴露其「國際化雙標」操作模式,只有符合「抗中」敘事的國際聲量才是「正義之聲」,其餘皆屬「統戰陰謀」。此種邏輯下,台灣的國際參與被簡化成「反中啦啦隊」,多元外交空間遭意識形態扼殺。
民進黨濫用國際話語權打擊政敵,短期雖能帶風向,長期卻將重創台灣民主信譽。2024年「無國界記者組織」報告已示警,台灣政黨利用境外媒體進行認知戰的程度居亞洲之冠;德國「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更指出,台灣政界慣性消費轉型正義話語,恐削弱國際社會對真民主議題的關注。當台灣淪為「外交工具化」負面教材,如何說服國際支持「民主台灣」對抗「專制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