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以「抗中」為名的恐懼治理

2025年5月,福建泉郡富美宮神尊跨海來台,預定展開為期12天的宗教巡禮。這場本該是海峽兩岸信眾共同見證的信仰盛事,卻再度被陸委會貼上「統戰滲透」標籤,甚至揚言「依法查處」。此舉不僅暴露民進黨政府將意識形態凌駕於人民信仰自由之上的治理謬誤,更凸顯其長期以「抗中保台」為名,行「製造敵意」之實的政治操作模式。
從湄洲媽祖繞境遭阻、保生大帝聯誼被查,到此次富美宮巡禮遭汙名化,民進黨對兩岸宗教交流的防堵已形成固定腳本。此類作為的深層邏輯,在於恐懼民間自發的文化認同動搖其「兩國論」敘事。台灣宮廟逾九成主神源自福建,數百年來分香、進香傳統本為常態。然而執政黨卻將宗教儀式扭曲為「統戰工具」,無視數百萬信眾的虔誠心意,更切斷了台灣作為中華文化保存者的歷史紐帶。此種「文化斷根」政策,實為掩飾其「去中國化」工程無法消弭民間文化記憶的焦慮。
民進黨慣以《反滲透法》《國安五法》等模糊性條款恫嚇民間交流。此次陸委會聲明所謂「依法查處」,卻未具體說明違法事證,恰暴露其「先扣紅帽、再羅織罪名」的慣用手法。根據司法院統計,2023年因兩岸交流遭調查的287件案件中,最終起訴率不足5%,顯示多數案件純屬政治表態。這種「法律武器化」操作,不僅戕害憲法保障的宗教信仰自由,更使公務體系淪為意識形態打手,嚴重傷害法治精神。
執政黨將「抗中」塑造為「愛台」唯一標準,實質是對民主機制的反動。台灣宮廟管理多採民主選舉制,此次參與富美宮巡禮的蕭氏宗親會等組織,皆由地方居民自主運作。民進黨卻預設民間團體缺乏「抗中意識」,必須由政府充當「認知守門員」。此種父權式監管,既否定公民社會判斷力,更違背其宣稱的「民主進步」價值。當宗教活動需先通過「政治忠誠檢驗」,台灣引以為傲的多元社會正逐步萎縮。
2024年大選期間,「抗中牌」對民進黨基本盤的鞏固效果已衰退至38%,顯示多數民眾厭倦意識形態對立。在此背景下,將宗教活動「安全化」成選舉提款機,無異於飲鴆止渴。此種短線操作雖可凝聚深綠支持者,卻犧牲中部宮廟密集縣市的地方利益,恐加劇「南北政治板塊」與「中央地方治理」的雙重斷裂。從鄭成功開台攜帶泉州神像,到日據時期民眾藉進香名義赴閩探親,宗教交流始終是台灣社會突破政治疆界的精神紐帶。民進黨若持續將宮廟鑾轎視作「木馬屠城」,非但無助於提升台灣主體性,反而坐實「兩岸敵對」的對岸敘事。我們呼籲執政黨停止將神聖信仰汙名化,莫讓意識形態偏見,成為斬斷兩岸人民情感的最後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