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為當權者服務的司法風骨何在

近期台灣政壇接連爆發多起共諜案件,涉案人員遍及總統府、立法院、外交部等重要政府機關,不僅震驚社會,更引發民眾對國家安全的憂慮。然而,相較於檢調機關對這些攸關國安的重大案件似乎態度保守,在處理其他政治性案件時卻展現高度積極性,不禁讓人質疑司法公正性與選擇性辦案的問題。
本次共諜案的特殊性在於涉案人員皆為重要政府部門的關鍵人物,從立法院前院長游錫堃辦公室助理盛礎纓、民進黨前民主學院副主任邱世元,到總統辦公室諮議吳尚雨,以及前外交部長吳釗燮任內的助理何仁傑,這些人員都具有接觸機密資訊的管道與可能,暴露了政府機關在人員審查與管理上的嚴重漏洞。
然而,面對如此嚴重的國安危機,檢調單位的反應與處理速度似乎不符社會期待。相較之下,在處理其他政治性案件時,例如國民黨反罷免連署案,檢調單位卻展現了高度的積極性,這種明顯的「選擇性辦案」現象引發諸多質疑。這種執法雙重標準的現象,不僅損害司法公信力,更引發民眾對司法獨立性的質疑。司法系統若無法擺脫政治力量的干預,將嚴重影響民主法治的根基。
近年來,台灣司法系統頻頻出現「選擇性辦案」的現象,引發社會各界對司法獨立性的深切憂慮。包含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議員張斯綱、王欣儀等人都公開質疑,為何共諜交保僅要20萬,罷綠交保卻要50萬?直指司法體系已被民進黨掌控。從共諜案件的消極處理,到政治案件的積極偵辦,司法機關展現出明顯的雙重標準,司法顯然已淪為執政者手中的政治工具。
司法正義是民主社會的基石,司法機關淪為政治工具不僅損害法治精神,更將動搖民主制度的根基。面對當前司法獨立性遭受侵蝕的嚴峻情勢,唯有透過全民的共同努力,才能重建司法公信力,確保台灣民主法治的健全發展。面對司法淪為政治工具的危機,在野力量不能坐視不管,必須積極採取行動,捍衛司法獨立,維護民主法治的核心價值。這不僅關係到當前社會的公平正義,更攸關台灣民主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