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首戰即終戰下的「全社會防衛韌性」

近日英國衛報報導,台灣當局打算將全台近2萬多家便利商店全納入「全社會防衛韌性」體系,轉型為「戰時樞紐」,供應糧食與醫療物資,並作為政府訊息傳遞與通訊備援平台;這是進一步擴大全民皆兵,顯然賴清德在跪求美國降低關稅之餘,還念茲在茲求戰。
衛報12日報導,並指稱,台灣「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也評估,若中國大陸對台發動攻擊,軍警部隊將奔赴前線,由地方民間應變單位負責後勤與民眾安全管理。「屆時台灣勢將面臨海空封鎖,鐵路與民航中斷、網路與通訊癱瘓等挑戰」。
便利商店因此可扮演關鍵角色,除了透過自有物流系統配送糧食與藥品,還可能設置政府公告傳真機,張貼最新資訊,甚至提供緊急通訊熱點,協助民眾對外聯繫。
先前「全社會防衛韌性」體系已將民防單位、宗廟,慈濟等公益團體,各級學校,社區保全、甚至計程車司機全納入備戰範圍,這些恐怕還不能滿足「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諸公胃口,未來家家戶戶,所有台人一個都跑不掉,凡是拿得動棍棒武器的人民管他3歲、5歲,都會納入韌性防衛體系,準備當戰爭砲灰。
賴清德將大陸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後,圖窮匕見,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反攻大陸大幹一場。對於衛報所稱將便利商店轉型為戰時樞紐的報導,已獲台灣總統府證實;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則表示,全社會防禦韌性對於各種情勢都應當要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社會平時就要有準備;她說,將超商納入全社會防衛韌性的一環,她認為方向可行,若委員會判斷可行,得加強布建必要的防災功能,包含電力供應等。
但是賴政府這一套「全社會防衛韌性」全民皆兵的思維,顯然是以烏克蘭戰爭為基準,準備像俄烏戰爭般長期抗戰,只是這一套適用在目前的台海戰爭中嗎?以往所有美方專家的兵推,幾乎認定一旦台海爆發戰爭台灣撐不過一個月,甚至首戰及終戰。馬英九就曾提到解放軍的「首戰即終戰」戰略目標,一旦對台發動戰爭,將在最短時間內打完,讓美軍馳援不及。
此說曾引發賴清德勃然大怒,栽贓馬英九為投降主義。但他卻渾然忘卻「首戰即終戰」是蔡英文時期的國防政策研究院報告,蔡英文將解放軍「首戰即終戰」列為國防政策檢討要項,既然是大陸方面的戰略,馬蔡提醒或預為綢繆,賴清德說成投降主義,邏輯上不通。
以兩岸的形勢,終戰與否,弱勢的台灣實身不由己;賴清德一旦引戰,解放軍若有實力兌現首戰即終戰,則甚至投降主義尚未發酵,戰爭即已結束;戰爭瞬間結束,或許傷亡反降至最低,說來焉知非福?屆時「全社會防衛韌性」體系,豈還有何三小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