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113年度稅收超徵金額達5,28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近十年來超徵總額已超過2.4兆元。近日,《WPN全民公審》節目以「戳破稅收『超徵』的假面具」為題,探討超徵稅收的影響,並質疑政府財政預測失準及國稅局課稅方式。
學者指出,長年稅收超徵顯示財政部預測誤差過大,且與國稅局課稅方式有關,導致民眾遭遇「稅災」問題。專家建議應設定法定預算科目,確保超徵稅收用途透明,並減少不當課稅及獎勵機制影響,以維持財政紀律。
法稅改革聯盟志工阿土指出,113年度稅收超徵率達16.3%,是當年經濟成長率4.3%的四倍,顯示預算編列低估問題。政府強調超徵款項將用於償債,但國債仍從2019年底的5.4兆元增加至2024年底的近6兆元,特別預算亦超過5,700億元。此外,《預算法》第59條規定,超收稅款應解庫,不得挪作他用或直接償債。
行政訴訟數據亦顯示稅務爭議頻繁。學者統計,以台中高等行政法院為例,部分法官近年來的稅務訴訟原告實質勝訴率僅1.6%,遠低於其他國家。低勝訴率可能迫使納稅人選擇妥協繳納額外稅款,進一步加劇稅務爭議。
輔仁大學助理教授魏賜聰強調,依據租稅法定主義,超徵稅款應依法全數納入國庫,不應挪用或作為其他用途。國家財政收支應受到嚴格監督,超徵稅收不應成為政績指標或官員升遷依據,避免財政管理失衡。他認為,依法治財才能確保財政運作的透明與合理,維護民眾權益。
